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

作品数:14被引量:2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龚云洁朱传明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发文主题:纪录片故事电影叙事《冬春的日子》《左右》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文艺评论》《传媒论坛》《南方文坛》《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华语现代都市异化实录——基于《独立时代》的文本解读
《传媒论坛》2023年第20期34-36,44,共4页冯天幸 段婷婷 
1994年出品的电影《独立时代》于2023年正式启动4K数位修复版全球重映。作为杨德昌执导的“新台北三部曲”之一,该片人物生动、画面凝练,历经近三十年的时空变幻,仍精确叩击当下观影者的感官与心灵。导演杨德昌向来长于审视纠结繁杂的...
关键词:异化 华语 现代都市 杨德昌 
荻上直子治愈系电影中女性话语的编织与呈现被引量:1
《美育学刊》2020年第2期81-86,共6页蒋励 
荻上直子的治愈系电影既是作者电影的一种表征,又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出女性书写的意图。她的作品通过设计和塑造精神领袖式的女性形象,不仅赋予东方女性一种独特的治愈系审美特征,且重构了女性权威主体,并通过对另类的、超越日常经...
关键词:荻上直子 治愈电影 女性书写 后女性主义 
从《小森食光》到《小森林》:论漫画跨媒介呈现策略及启示被引量:3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1期71-81,共11页蒋励 
近年来,由漫画改编成真人电影在国内学界和产业内都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日本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图像小说《小森食光》到电影《小森林》的改编个案为例,将电影文本与原著漫画进行对照,试图从风格、主题、剧作技巧及叙事语言转化...
关键词:漫画改编 跨媒介呈现 图像小说 真人电影 电影语言 创作启示 
亚洲电影叙事中的“轮回”图式
《当代电影》2019年第12期128-131,共4页蒋励 
"轮回"及其世俗或哲学的观念起源于佛教美学,深植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且深深影响着亚洲电影的剧作思维和情节结构,可将之看作东方人独特的时空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深层渗透,其表征为与主题相关却又形式各异的时空图式。对亚洲各国文化艺术...
关键词:轮回 时空观念 亚洲电影 剧作结构 
女性视点、学术经验与海外华侨华人纪录电影——《金门银光梦》《古巴花旦》导演魏时煜访谈被引量: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0期51-61,共11页蒋励 魏时煜 
导演魏时煜近年来两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电影作品《金门银光梦》《古巴花旦》皆表现出对海外华侨华人女性历史的持续关注,其中所闪现的女性视点和女性主义学理沉淀得益于她多年来踏实的学术积累和澄澈的女性自觉,亦与导演自身的海外经验及...
关键词:华侨华人 纪录电影 魏时煜 女性主义 
想象的交集——中国内地电影里的香港侧影
《南方文坛》2019年第4期191-196,共6页蒋励 李梓森 
自九七回归之际到回归后二十年,在香港人建构自己文化身份的集体诉求下,将香港作为被讲述的主体对其本土身份进行重叙和表述的电影现象备受关注,不少学者试图梳理香港电影中香港文化身份与内地的关联与纠葛,但同时,内地电影中亦不断生...
关键词:内地电影 香港人 想象 中国 交集 文化身份 九七回归 电影现象 
三面马志丹·印象与现象
《南方电视学刊》2016年第6期26-31,共6页郑伟 
本文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观察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导演马志丹的工作状态,并就创作理念、风格、手法等问题与其直接对话,试图从一个知名的纪录片导演成长和发展的轨迹,探寻出其成功的原因及背后值得思考的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 马志丹 追梦在路上 
跨文化地域电影叙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症候群
《电影艺术》2014年第2期87-91,共5页刘扬 段婷婷 
本文以《等风来》、《北京遇上西雅图》、《人再囧途之泰囧》等近期"现象级"影片为例,借由影片文本中所呈现出的人物关系、叙事方法、文化符号来解读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所导致的当代中国社会症候群。进一步地分析国人文化自卑感、拜金...
关键词:中国社会 电影叙事 症候 当代 跨文化 地域 人物关系 叙事方法 
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被引量:1
《文化月刊》2009年第6期120-121,共2页朱传明 
纪录片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余年里,涌现出了一大批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从美国人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格里尔逊的《飘网渔船》;从苏联人维尔托夫的"真实电影",到荷兰杰出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
关键词:纪录片 美学特征 《北方的纳努克》 真实电影 《中国》 安东尼奥尼 格里尔逊 60年代 
癫狂与梦的逻辑——解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策略被引量:5
《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113-115,共3页李学武 
全国艺术学科"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中国当代视听文本的文艺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07年9月21日,继(《鬼子来了》之后,时隔7年,姜文终于推出新片《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票房业绩却平平,因对它的观赏是一场没有工具书和标准答案的“填字游戏”。观众须不停填补姜文在叙事中留下的断点和缺席的...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 叙事策略 解读 逻辑 癫狂 《太阳》 填字游戏 标准答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