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作品数:27被引量:3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李果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主题:现象学会通德国古典美学传统儒学维特根斯坦更多>>
发文期刊:《哲学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史学月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婚姻在历史与现代背景下的变迁与意义
《天府新论》2024年第6期45-59,155,156,共17页李竞恒 董卫国 刘青衢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点项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课题基金项目)“先秦儒家的家哲学及其对当代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研究”(编号:23JDTCA083);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先秦儒家的家庭哲学研究”(编号:2023NDYB24)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性如同洪流般奔袭而至,冲击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时代的巨变带来社会结构的重组,婚姻制度首当其冲。国外信奉所谓的“政治正确”,结婚对象从异性逐步突破至同性、动物乃至非生命体。而中国的年轻一代则在“性别对立”、“爱无能”、高...
关键词:婚姻价值观 君子之道 婚姻制度 内在真实 传统儒家 性别对立 传统儒学 古今之变 
论卢卡奇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4年第4期63-76,共14页屈直 
卢卡奇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的层面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批判理论。由于在思想上,卢卡奇曾历经从新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再由黑格尔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两次转向。故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
关键词:卢卡奇 文化批判 文艺美学批判 物化批判 日常生活批判 
鲍曼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向度
《思想与文化》2021年第1期199-210,共12页周发财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途径”(20JD032)
马克思和鲍曼的现代性批判有一些共同的主题:理性、矛盾性、流动性、拜物教和消费主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鲍曼的现代性批判欠缺核心。马克思和鲍曼的现代性批判在方法上存在三方面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现...
关键词:鲍曼 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 向度 
自我确证与实践情境——论现象学和唯物辩证法的会通之道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130-139,共10页张立达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及其重构研究”(14XJC720002)。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人类世界的具体总体性的把握,辩证法和现象学都是必需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之间却存在深刻的冲突:辩证法要求通过中介展开矛盾,现象学却要求无中介的直接性。要使现象学和唯物辩证法超越对立而相融合,关键是抓住现...
关键词:自我确证 实践情境 现象学 唯物辩证法 
弹幕文化自由困境的哲学反思被引量:7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53-58,共6页张立达 唐诗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哲学研究”(18ZXZ002)
弹幕文化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它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对自由的渴求;但它在进一步丰富人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弹幕所具有的信息碎片化特点,使得人在以弹幕视频为对象的活动中迷失自身,无法得到客观的自我意义的确证...
关键词:弹幕文化 自由 困境 反思 生存意义 
萨特综合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努力及其评析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9年第2期89-98,共10页张立达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及其重构研究”(14XJC720002)的阶段性成果
现象学和辩证法融合的可能性及方式,是关系到哲学内在统一性的重大问题。萨特的基本经验是,自在和自为的非实体化、以包容了意识的实践作为“事情本身”、以活动和体验作为将外在的“多”转化为内在的“一”的方式。但是由于自我反思的...
关键词:萨特 现象学 辩证法 
庄子《齐物论》现象学美学诠释——兼论其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会通
《中国诠释学》2018年第2期134-142,共9页肖朗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2927XB);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资助项目(2017XZQN-10)
海德格尔将现象学解释为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现象学思想。1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要将物从现在单一的科学化对象化客体化思维中拯救出来,让事物保持为自身,事物自身开启而不受人的...
关键词:庄子 现象学 齐物论 美学诠释 海德格尔 
论谭嗣同“新仁学”的思维方法及其问题
《船山学刊》2018年第6期43-48,共6页李训昌 
在西学东渐之初,谭嗣同力图融古今中外为一炉而建构起的"新仁学"体系,是近代中国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与努力。为建构其"新仁学"体系,谭嗣同分别运用了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通过对谭嗣同思维方法的反思,有助于我...
关键词:日新 微生灭 破对待 断意识 心力 
论宋明儒家的“习心”思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14-21,共8页罗高强 
一直以来,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其主流,因而关于"恶"的论述并非他们的理论重心。但是在宋明儒家的理论中,"恶"的问题却以另外一个概念——"习心"的方式进行着讨论。他们认为,人有"习心",便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之所以出现道德之恶的根...
关键词:习心 生成论 价值论 否定论 
宏观社会历史运动的微观生成问题研究——以布劳和马克思的关系为例被引量: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8-14,共7页张立达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及其重构研究"(14XJC720002)
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究竟怎样生成宏观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是唯物史观仍然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方法启示和理论材料。马克思的生产范式和布劳的交换范式是可以互补的。马克思的生产范式更...
关键词:马克思 布劳 唯物史观 社会交换理论 生产 交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