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思想

作品数:29被引量:3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牛延锋白艳玲许宇飞蔡相宗于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蒲松龄研究》《法音》《文学教育》《黑河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的争议
《俪人(教师)》2016年第13期153-153,共1页陈思颖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思考.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报应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此外,也对其与佛教基本思想“无我”的矛盾之处提出了质疑.对此,佛...
关键词:佛教 因果报应说 “无我”思想 意义 
珍珠衫故事流变过程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李名山 
珍珠衫故事最早见于明人宋懋澄《九龠别集》卷二中的《珠衫》,后冯梦龙将其收入《情史》,并改名为《珍珠衫》。冯梦龙又在此篇的基础上改编完成了"三言"中的名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所体现的"因果报应"思想历...
关键词:珍珠衫 流变 因果报应 
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93-97,共5页李秀花 常昭 
魏晋南北朝隋,本土相关的思想文化与现实的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文章容摄佛经因果报应思想;汉地文章对佛经因果报应思想容摄得多少,是由该思想的相容性及相对优势决定的,此相容性、相对优势系相对于汉地相关思想文化、就满足汉地人的需要...
关键词:晋南北朝隋 文章 佛经因果报应思想 本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 
论《鼎峙春秋》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剧作家》2014年第6期92-97,共6页李小红 
《鼎峙春秋》中曹操生前作恶,死后堕入地狱,备受折磨;关羽生前是忠义的典范,死后荣登天府,成仙成佛;体现了浓重的因果报应思想。这是传统观念使然,也是前代戏曲、小说影响的结果,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关键词:《鼎峙春秋》 因果报应 曹操 关羽 
论因果报应思想的当代道德建设功效
《黑河学刊》2013年第10期20-23,共4页王凌卿 
因果报应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佛家的三世因缘,说理更清,挖掘更透,警策更强,能够对伦理道德的教化、思想境界的升华、社会风气的纯洁、家庭成员的和睦、社会关系的和谐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因...
关键词:因果报应 思想 道德建设 功效 
论《道听途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年第9期32-32,共1页张伟伟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思维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活于清末的底层文人潘纶恩的著作《道听途说》中也记叙了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意图达到劝世的目的.同时客观上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世风的沦丧。
关键词:因果报应 《道听途说》 社会黑暗 
浅析“三言”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7期1-2,共2页张丽丽 
中国的文学一直都偏向于对作品的思想价值的评定而不是注重艺术创造的欣赏,所以中国古代大部分小说的核心主题都有思想教化的作用,希望作品能够起到净化人类心灵、劝善惩恶和达到宣传封建主流伦理道德思想的目的,而因果报应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因果报应思想 “三言” 伦理道德思想 艺术创造 思想价值 核心主题 劝善惩恶 宗教思想 
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浅析
《文化学刊》2012年第3期60-60,共1页
孙建国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
关键词:因果报应思想 伦理价值 佛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伦理信仰 道德自觉 德福一致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被引量: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65-70,共6页吴兴洲 
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QDYB1118)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
关键词:佛教 因果报应 十二因缘 轮回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86-89,共4页莫幼政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五批重点项目"<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A0018)
壮族师公教因果报应思想整合和发展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道教的天道承负观念,成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民众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伦理观念,在当代壮族社会中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
关键词:壮族 师公教 因果报应 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