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

作品数:10135被引量:3104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倩红张平胡浩徐新傅有德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丹尼尔·德隆达》的犹太景观与民族认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48-155,172,共9页赵婧 宁瑞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乔治·艾略特小说的日常生活书写与民族认同研究”(18BWW048)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因犹太主题引发了学界颇多争议,但却体现了小说家同情弱势民族,并通过书写犹太族群的生存状态,思考民族身份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深刻用意。该文本立足日常生活,将经验...
关键词:《丹尼尔·德隆达》 景观 犹太民族 民族认同 
论19世纪法国犹太人的职业转型
《史学集刊》2023年第3期59-69,共11页张庆海 俞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法国政府应对民族冲突危机政策研究”(16BSS034)。
19世纪法国犹太人的职业发展实现了法兰西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转型,并与法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达成高度契合,犹太人成为法国企业家的重要代表。首先,犹太人在大革命之后即融入法国工业化进程中,其突出表现是犹太人群体的城市化,这是近代...
关键词:近代法国 犹太人企业家 城市化 金融资本家 
犹太文学与大屠杀研究的跨学科探索——阿琳·艾欧纳斯库教授访谈录
《山东外语教学》2023年第3期1-9,共9页李锋 阿琳·艾欧纳斯库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大屠杀记忆与反思性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BWW066)的阶段性成果。
阿琳·艾欧纳斯库是国际知名学者、文学批评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国际学术期刊《词语与文本:文学研究与语言学》主编。她在现代主义文学、犹太大屠杀研究等方面著述丰富。本篇采访涉及艾欧纳斯库学术生涯中的几个不同研究领域,...
关键词:阿琳·艾欧纳斯库 犹太文学 大屠杀研究 创伤叙事 记忆研究 上海隔都 
迈克尔·夏邦小说中的犹太乌托邦建构及其当代诠释
《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124-136,共13页秦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美国犹太小说的商业文化表征研究”(21CWW014)。
无论依赖“肉身救赎”,生命从短暂跨入永恒,还是依赖“终极救赎”,实现自然万物天国永生的最高期盼,存续千年的犹太传统信仰——犹太人终将在弥赛亚到来之际得到救赎——很难撼动。这种充斥着神性的传统信仰是新世纪犹太作家迈克尔·夏...
关键词:迈克尔·夏邦 犹太乌托邦 当代诠释 
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赔偿的路径调整与效果评估被引量:1
《世界民族》2023年第2期66-78,共13页孙文沛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史”(20FSSB028)的阶段性成果。
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的战争赔偿始于1952年签订的《卢森堡条约》,其后经历了“以色列政府→纳粹受害者→大屠杀幸存者→边缘受害者”四次对象转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的战争赔偿事件。德国主动赔偿的意志和赔偿法律在其...
关键词:德国 犹太人 二战 战争赔偿 
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世界历史》2023年第2期77-91,173,共16页孙文沛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史”(项目编号:20FSSB028)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在主体意愿、赔偿对象和支付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主体意愿从“被动赔偿”变为“主动赔偿”,赔偿对象从“战胜国赔偿”变为“受害者赔偿”,支付方式从“实物赔偿”变为“货币赔偿”。这使德国二战赔...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政府 战争赔偿政策 受害者赔偿 犹太人 
卡夫卡与流散文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年第1期117-125,148,共10页曾艳兵 许小燕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21&ZD2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散文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卡夫卡是一位主要生活在欧洲中心城市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算不上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因为他并没有切身流散生存经历和体验,他的作品也并没有明确“表现...
关键词:卡夫卡 流散文学 流散性 犹太民族 《起程》 
犹太流散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及其表征
《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43-54,共12页翟乃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1&ZD277)。
在历经千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作家对家园社区生活和共同体精神的书写和想象成为犹太流散文学的一大主题。犹太人在前现代时期通过《希伯来圣经》和《塔木德》等典籍实现了从圣殿崇拜到圣书崇拜的转化,建立起生生不息的精神共同体。19世...
关键词:犹太文学 流散 精神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世界共同体 
卡夫卡《审判》中的“犹太”/“非犹太”书写
《临沂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许小燕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7AWW002)阶段性成果。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在此...
关键词:卡夫卡 《审判》 民族记忆 犹太 非犹太 
多维的“上帝”:维特根斯坦神学观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2期87-97,共11页王海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文明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12&ZD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语言哲学的集大成者维特根斯坦,不仅有着犹太人血统的文化基因,深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又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不论是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还是建构语言哲学的工作,他都深入审视宗教问题。本文系统梳理其宗教思想,呈现出维特根斯...
关键词:犹太教 基督教 上帝 语言神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