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

作品数:2738被引量:5882H指数:3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杨珠游修龄汤陵华邓小华曾雄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壮族稻作文化的生境、表征与传承被引量:1
《中国稻米》2023年第4期108-112,共5页韦亮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滇黔桂越边区百部珍稀土俗字文献收集译注与研究”(21&ZD308);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壮、汉民族语言共生与共同体意识研究”(YCBZ2022105)。
壮族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稻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背景是“赞米亚”独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生境。壮族稻作有诸多文化表征,包括解析稻谷来源的神话叙事,展演水稻生产的各种民俗,总结稻作经验的壮语农谚以及以稻米为原材料的特色食品...
关键词:壮族 稻作文化 生境 表征 传承 
稻作文化与傣族传统伦理道德被引量:1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158-165,共8页张志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圈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20BZX052);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南传佛教影响下的傣族民族哲学研究”(BZKY2022079)。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稻作历史的少数民族,以水稻种植为中心形成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系统性伦理道德。稻作文化影响下的农耕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家庭伦理和信仰伦理是...
关键词:傣族 伦理道德 稻作文化 
从福建南山遗址水稻植硅体遗存看水稻在东南地区的利用历史被引量:1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第5期1102-1114,共13页陈秋荷 李昭 马永超 周振宇 杨晓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12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1AKG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0批面上项目(编号:2021M70232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22JZDZ024)资助。
水稻南传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既有研究已确立其大致的年代框架,但作为新传入的物种,水稻在当地的被利用状况、对当地生计模式甚至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不甚清楚.本文通过对福建南山遗址4号洞连续堆积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并结合周边遗址已...
关键词:植硅体分析 稻作农业南传 生业模式 中南半岛 岛屿东南亚 
耕地质量保护背景下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动机研究——基于南方稻区的实地调查被引量:1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年第2期85-97,共13页张康洁 李福夺 尹昌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48);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绿肥(CARS-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第69批面上项目资助(2021M693446)。
探讨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动机对揭示行为发生过程进而制定支持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识别农户绿肥稻作系统采纳动机的科学范畴,构建了一个异质性农户禀赋影响采纳动机的理论解析模型,并利用中国南方稻区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
关键词:农户禀赋 绿肥稻作系统 行为动机 南方稻区 
中越壮族和岱族传统节日的稻作文化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年第4期104-107,共4页覃肖华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与越南跨境民族节日习俗研究”(项目编号:14XMZ109)。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都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该文从节日食俗和祭俗两方面出发,分析了食俗中的稻作文化象征及特色祭品,阐述了祭俗中的春耕、丰收、祈雨、祭魂、蓄牛魂等稻作仪式,丰富了中国、越南两国跨境...
关键词:壮族 岱族 传统节日 食俗 祭俗 稻作文化 
安徽泗县于庄遗址顺山集文化时期稻作农业与植被景观初探被引量:1
《南方文物》2023年第1期178-187,共10页邱振威 张小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与人类适应研究”(编号18CKG002)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顺山集文化多处环壕聚落开展了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针对生业经济与地方性植被景观的分析与重建,取得一定成果,但缺乏对顺山集文化不同地貌类型和聚落形态的相应比较。本文立足一处经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小型聚落,...
关键词:顺山集文化 植硅体 孢粉 稻作农业 植被景观 
知识扩散何以影响稻作系统转型实践?——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链式中介效应被引量: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48-66,共19页张康洁 李福夺 尹昌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48);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基金资助(CARS-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第69批面上项目资助(2021M693446);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
促进水稻—冬闲农作系统向绿肥稻作系统转型是强化区域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基于南方稻作区安徽、湖南、广西三省区934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LS-SEM模型和Bootstrap检验方法,分析知识扩散对农户绿肥稻作系...
关键词:绿肥稻作系统 采纳意愿 知识扩散 组织信任 PLS-SEM模型 
海南岛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及意义被引量:4
《农业考古》2022年第6期7-13,共7页黄超 吴传仁 王明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南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考古”(项目编号:20CKG002)。
本次在海南岛的5个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采样和浮选工作,除首次发现了海南岛史前时期的稻作遗存外,还发现了块茎类和其他种属的野生植物种子。就浮选结果来看,海南岛史前遗址的生业经济主要还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而稻作遗存的发现对探讨...
关键词:海南岛 史前时期 植物考古 稻作农业 
史前海岱地区的生业变迁被引量:2
《文物季刊》2022年第3期41-47,共7页邱晓甜 侯亮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9BKG044)资助。
随着动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和同位素考古等多个学科证据链的积累和完善,史前海岱地区生业变迁的特点和规律已基本明确。从后李文化至岳石文化,海岱地区史前先民生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广谱经济到原始农业,再到发达的农业经济的历程。其中...
关键词:海岱地区 史前 生业经济 粟黍农业 稻作农业 
巴与蜀的蛇、象探讨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22年第1期65-77,共13页黄剑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缘地域下古蜀地区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研究》(批准号:21BZS017)的阶段性成果
《山海经》与《楚辞》有“巴蛇食象”或“吞象”的传说,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古代巴、蜀在农业生产方面都是栽种水稻为主,文化习俗相同,在崇尚与观念方面也是相互渗透。譬如古代巴人崇虎、崇蛇,将虎与蛇作为族群的标识;古蜀先民崇鸟,崇拜...
关键词:古代巴蜀 稻作农业 龙蛇崇拜 白虎崇拜 《山海经》 蛇与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