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死

作品数:114被引量:5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国权周洪宇张文红毕治国周裕琼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死,而后生
《财新周刊》2024年第39期10-11,共2页蓝玲 
我们很少会主动与孩子谈论死亡,孩子提起也往往会被呵斥、避开或敷衍。然而,死亡对人的困扰,比我们想象中开始得更早。大约在3岁时,孩子们就会逐渐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一些物件消失了、宠物死了、鲜花枯萎了,一直疼爱自己的奶奶某天起再...
关键词:宠物 意识 想象 
知死而后知生,法医教你如何惜命
《读好书》2023年第23期68-71,共4页杜舒 
“我的工作是验尸,对于我遇到的绝大多数人,死亡来得太早,而且往往不平静。”英国传奇法医谢泼德在《七种死亡》中如此写道。与大部分医生不同,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谢泼德的工作不是预防死亡,而是全面探究死亡。谢泼德曾参与调查巴厘...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 谢泼德 巴厘岛爆炸案 专业知识 
“未知生 焉知死”的伦理意蕴及当代启示
《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7期38-40,共3页李泉 杨同卫 
孔子不回避死亡,也不畏惧死亡。广为人知的“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蕴是:人生第一要务乃是怎样活以及活成怎样的问题;死是生的自然延伸,懂得了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死;死与生并非完全不同、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两种状态。“未知生...
关键词:孔子 生死观 未知生 焉知死 
知生知死与事死如生——孔子生死观理路探微
《哲学进展》2023年第7期1344-1349,共6页秦琳 
孔子阐发出了“知生知死”、“事死如生”的独特生死观。首先,以“知生方知死”、“天道不可违”宽慰世人焦虑作为起点,鼓励世人注重现世生活;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培养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生命价值取向,通过“弘道”实现从个人生命...
关键词:孔子 生死观 《论语》 
未知死,焉知生:过程性视角下的死亡与传播被引量: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周裕琼 张梦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媒体生态与中国特色的积极老龄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BXW073)的研究成果
死亡是一个受社会文化建构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此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采用过程性视角看待死亡的研究框架。死亡的过程性体现在逝者从老病到临终,到死亡,再到数字化死亡的各个阶段所组成的全部生命旅程中;也体现在生者从家属转变为丧亲者...
关键词:死亡 过程性 数字化死亡 哀悼 
生死与安宁——从“未知生,焉知死”看临终关怀被引量:1
《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0期11-14,共4页张苏 程旺 
202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解码中医”揭榜挂帅项目项目编号2022-JYB-JBRW-009;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2JDSZK164。
“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对于“知生”与“知死”关系的理解。问死的本质就是问生,既明晰了“生”的终极意义之所在,又指向如何坦然面对和安顿“死”,显明了一气贯通下生与死的终极道理。临终关怀与“未知生,焉知死”在理论层面上相契,...
关键词:儒家 未知生 焉知死 生死智慧 临终关怀 
知死不可让
《山花》2022年第7期82-88,共7页张执浩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诗人之死,来反推他们在世时的活法。譬如李白,他的死因犹如他的出生和血统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谣诼,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终生都活在扑朔迷离之中。有确凿记载的是,公元762年,李白病死在了他族叔当涂县令李阳...
关键词:诗人之死 李阳冰 李白 当涂县 
知死,更知生:以“语文”的方式谈死亡
《福建教育》2021年第14期13-14,共2页林蕊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于是乎,几千年来,死亡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藏起它的面容。当我们将死亡视作一种忌讳,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幻化出天堂,衍生出地狱,变成“黑白无常”,令人胆颤——邻居的猫死了,家里的花枯萎了,...
关键词:知生 语文 令人 
“未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随感
《师道(人文)》2021年第1期17-19,共3页方棠 
020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成为焦点,有代表更是进一步提出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其实,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命教育就逐渐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共同...
关键词:中小学课程 社会学界 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国两会 热点议题 我国大陆地区 随感 探索和实践 
未知死,焉知生——今天我们如何和小学生谈论死亡
《启迪》2020年第9期88-89,共2页叶淑娟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能正确地看待死亡,由此有意识地不与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而教科书、社会舆论对英雄死亡的壮烈描绘,使孩子们对死亡产生或极端恐惧或过于崇敬的心理。对于如何看待死亡,我们缺少一种科学的引导。...
关键词:死亡教育 死亡恐惧 珍爱生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