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重建

作品数:29被引量:8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覃德清罗远玲杨丽萍舒也曾军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商》《教育评论》《求索》《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学生身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论基础、现实表征和人文重建
《教育进展》2025年第2期107-113,共7页江挺 苗咚瑾 
高校学生管理以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科学以及经济科学为基础,导致了管理工作滑向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这种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贬低了身体性的人,忽略了身体承载的人文性需要,造成学生管理中人文性缺失,使管理工作陷入生产性、规训性和数...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身体哲学 人文性 
扎根乡村,奉献余生——读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有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4年第9期45-45,共1页普文海 
乡村教育需要那种真正能够理解乡村、理解乡村少年境遇、扎根乡村社会,又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题记当我看到刘铁芳老师写的《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浮现出一群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去远方谋...
关键词: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人文重建 打工生活 农村创业 乡村少年 浓厚的兴趣 乡土 
费孝通的十六字箴言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2023年第9期42-42,共1页丁元竹 
费孝通先生一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探索中国发展问题,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2001 年10月,费孝通在演讲中说;“我反复申说这四个字(“和而不同”),包含着我个人对百年来社会学、人类学在认识世...
关键词:人类学研究 费孝通先生 人文重建 人文世界 美美与共 中国发展问题 天下大同 未来趋向 
疫灾生态场域的社会形成与人文审视被引量:2
《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48-55,共8页唐代兴 周勤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重大专项课题“标本兼治灾疫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研究”。
自然的自调节运动可能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偶然的、局部的、非连续性质的不适,人类从身体入手将这种不适定义为“病”和“疫”。当人类指向自然展开“征服、改造、发展”的活动,推动环境变异而爆发跨界性、持续性、扩张性传播并产生边际生...
关键词:环境生态 疫灾生态场域 人的迷失 人性遗忘 人文重建 
校长办学理念历史变迁视域下城乡教育人文重建理路
《教育评论》2019年第12期61-68,共8页吴智鹏 谭诤 万邵文 毕兆祺 吴志荣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学生融合教育研究”(编号15YJA880060);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人文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学校文化的视角”(编号JY19202);2018年赣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开放招标项目“乡村教育人文重建:校长办学理念历史变迁的视角”(师大字〔2018〕37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城乡及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人文重建”对拟合学校教育对城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寻求城乡情感融合,推动城乡教育特色发展,进而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教育人文重建”与校长办学理念...
关键词:城乡教育 人文重建理路 校长办学理念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审美教育与人文重建
《祖国》2019年第19期77-78,共2页焦志伟 任明 
审美学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审美人类学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更加侧重于区域名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人...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民族审美教育 人文重建 
黄宗羲“以诗补史之阙”说的另类解读——中国文论教学手记
《学语文》2016年第6期67-68,共2页项念东 
“以诗补史之阙”是黄宗羲对传统“诗史”说的重要发展。这个命题不仅指向裨补史阙,更可见古代中国知识人一份自觉的使命意识和着力人文重建的思想关怀。
关键词:以诗补史之阙 黄宗羲 诗史 见证文学 人文重建 
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缺失及人文重建——基于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反思被引量:1
《商》2015年第18期46-47,共2页应柿红 白倚梦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倡导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的同时,"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却在中国农村地区呈现蔓延之势,这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缺失。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教育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在加大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读书无用论 农村教育 
“后申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人文重建被引量:4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15-118,共4页覃德清 杨丽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民歌习俗传承现状的跨学科调查和研究>(05XMZ029);广西"人文强桂"工程;广西文科中心南疆民族和谐关系研究团队资助课题的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国际国内各种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热"的降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有关部门完成申遗任务之后,应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乡村社区的人文重建结合起来,使之在现代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后申遗时代” 文化保护 人文重建 
从“花儿纳吉”歌词看羌区灾后人文重建
《作家》2011年第20期217-218,共2页陈玉堂 
“西南民族大学青年重点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与羌族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QZ006
"花儿纳吉"是流传在羌族地区的民歌,歌词具有独特的文学特点:内容实在,形式质朴;多样有致,多变传神;新词新意,直抒感恩。分析"花儿纳吉"歌词的人文精神,其文学人类学特征口传性与仪式性对灾区灾后人文重建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羌族 “花儿纳吉” 人文重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