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作品数:11696被引量:683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珂张翼崔国发黄恩鹏灵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作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体之辨·文本解读·教学思考--冰心《荷叶·母亲》片论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23年第11期49-53,共5页孙景鹏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22CZW001)阶段性成果。
冰心的《荷叶·母亲》选自其长篇散文《往事》,从大类上看属于散文,进一步从文体上细分,则属于散文诗。从“文体之辨”入手,讲清散文与散文诗的问题,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前提;以“文本解读”为主,探究文章的写作时间、发表情况、写作背景...
关键词:冰心 《荷叶·母亲》 散文诗 散文 散文教学 文体学 
论鲁迅散文诗《秋夜》的图像阐释与重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03-109,共7页张鑫鑫 卢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回忆录整理与‘鲁迅’形象的建构研究”(20BZW182)。
语象作为语言转换为图像的重要一环,以其感知性对插图者完成潜在召唤。鲁迅散文诗《秋夜》通过叙述者视角勾勒出一幅奇崛幽深的秋夜图,选取枣树和天空、小飞虫和灯罩两组对立意象,隐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启蒙知识分子之间的对抗,歌...
关键词:图像阐释 文本重构 《秋夜》 插图 
从二十个“不”字谈起——鲁迅散文诗《影的告别》重读
《鲁迅研究月刊》2023年第2期5-11,21,共8页卢军 张鑫鑫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回忆录整理与‘鲁迅’形象的建构研究”(20BZW182)阶段性成果。
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运用二十个“不”字,串联起“影”的内心独白,使得看似虚化,实则生命力强劲的“影”于告别之际的复杂心态跃然纸上,塑造出一个介于虚实之间的独特形象。二十个“不”字彰显了“影”对荒诞现实世界的否定态度,...
关键词:鲁迅 《影的告别》 二十个“不”字 象征 
诗性的追寻——茅盾现代散文诗论
《写作》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董卉川 张宇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文学学术史研究”(批准号:20AZW015)。
茅盾曾创作了不少散文诗,但一直被学界忽略。通过辨析可以发现,茅盾诸多被划归为散文的作品其实是散文诗。这些散文诗通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诗化节奏,应和情感的内在变奏;通过优美婉约或雄壮激越的诗意语言,表达复杂幽微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茅盾 散文诗 诗性 
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生死观
《安康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7-12,31,共7页王俊虎 李柔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研究”(18ZDA280)。
鲁迅对死亡是从不避讳的,其死亡观的形成与个人童年经历、人生体验以及自我在感悟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倾向有关。《野草》蕴含着鲁迅关于生命的哲思。鲁迅以生死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作为文学言说的切入点,旨在阐释生命的价值,揭示...
关键词:鲁迅 《野草》 生死观 生命意识 死亡意识 
展现藏地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论梅卓的散文诗创作
《阿来研究》2021年第2期223-230,共8页黄健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19ZDA267)阶段性成果
我的圣堂里,始终有一朵花蕊,每一片花瓣是一片隐藏的开阔地。我等待着它完全开放的日子。——梅卓《唱晚》^(①)读梅卓的散文诗,总是会感到一种来自青藏高原的独有芳香,不仅地域色彩十分鲜明,而且更是通过地域特色的展现,呈现出藏地的...
关键词:地域色彩 散文诗 梅卓 生命理想 美学表现 艺术传达 自然与人文 地域特色 
音响结构思维下的时间、空间与瞬间变化--论李博混合室内乐《月光一城墙一散文诗》的结构融通路径
《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2期118-126,133,共10页张宝华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和声艺术发展史”(17BDU61)阶段性成果。
《月光一城墙一散文诗》是青年作曲家李博创作于2011年的大型室内乐作品。本文的行文结构与作品结构相呼应,第一部分分析了民乐音响体在以时间为准则的前提下,其材料构成和形态变化有哪些特点,以此总结其结构思维方式与创作构思的个性...
关键词:《月光一城墙一散文诗》 音色一音响结构 音高结构 角色化音响 时间与空间 
紧扣象征读透散文诗——以《海燕》为例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年第4期30-32,共3页陈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在《海燕》这一散文诗的教学中,研究者引导学生抓住象征手法,借助作品中描绘的形象特征、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理解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作品中灵活运用整体观照、烘托对比的技巧;最后,将之与同类型的典型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海燕》 三层级阅读理论 散文阅读 象征手法 对比手法 
分裂的“本源”——鲁迅《野草》新探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年第4期208-221,共14页妥东 
一、"排拒"的效果:从《野草》阅读的"阻隔性"说起《野草》是鲁迅文学创作中唯一一部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自1924年到1927年陆续发表在《语丝》杂志上的23篇散文诗(1927年,鲁迅又为其写了一篇《题辞》,后结集收在再版的《野草》中,共计24...
关键词:《野草》 鲁迅文学 鲁迅研究 散文诗集 《语丝》 文学创作 《题辞》 个人化 
新世纪散文诗的诗性复归被引量:1
《齐鲁学刊》2020年第6期154-160,共7页董卉川 张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文学学术史研究”(20AZW015)。
新世纪以来的散文诗创作存在着口水化、散文化的倾向,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本来就位于诗歌边缘地带的散文诗更进一步受到文学研究界和诗歌研究界的双重冷落。这种状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因为作家对散文诗诗性文体内核的认识存在模糊性和...
关键词:新世纪 散文诗 诗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