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仪礼

作品数:38被引量:6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樊秀丽管博丽郭立新赵宇共白瑞斯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长江学术》《西藏研究》《赤子》《南风》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吐蕃王室丧葬仪礼时序考论——兼P.t.1042葬仪时序与汉藏乌鸣占表时序之比较
《敦煌学辑刊》2024年第1期103-116,共14页杨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藏敦煌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22JJD770065)。
据《吐蕃大事纪年》、唐蕃告丧吊祭史料与P.t.1042所载可察吐蕃王室丧葬仪礼确存定制。P.t.1042内容为吐蕃王室大葬仪礼流程,未述厝匿与剖敛仪式。诸敦煌苯教丧葬仪轨先例相关写卷所述皆体现吐蕃丧葬仪礼受到苯教丧葬仪轨影响与规习。...
关键词:敦煌苯教写卷 吐蕃王室丧葬 时序准则 汉藏乌鸣占表 
沂南汉画像石墓的画像时空布局及其丧葬文化观念被引量:2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6-11,共6页朱静宜 宁强 
画像石墓作为墓葬艺术的主要形式,是了解当时历史习俗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当时丧葬制度和人们生死观的主要依据,是探究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位于山东沂南的画像石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经科学发掘的墓葬...
关键词:沂南汉代画像石 时空布局 艺术考古 生死观 丧葬仪礼 
河西走廊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以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为例被引量:3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96-100,共5页钱秀琴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8B-13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ZW157,13XYY002;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编号:19VJX093。
堪称河西走廊“民间百科全书”的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原生态地记录了河西民间的各种丧葬礼俗,其繁缛、隆重、久祀的丧葬仪程,既与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关,又和儒家孝道观、民间的鬼神观及庇佑家道昌隆观念有关,是儒释道融合下的一...
关键词:河西走廊 丧葬仪礼 孝道 灵魂不灭 家道昌隆 
稷山金代段氏墓中的“妇人启门”砖雕图像研究
《美术观察》2018年第1期134-134,共1页
尚丽娟在《稷山金代段氏墓中的“妇人启门”砖雕图像研究》一文中指出,砖雕是中国传统民阃工艺之一。墓室砖雕是我国传统砖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民间砖雕技艺在丧葬仪礼中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文章...
关键词:砖雕艺术 图像学 段氏 金代 中国传统 丧葬仪礼 审美价值 文化价值 
北大汉简《苍颉篇·阔错》的释读与章旨被引量:2
《历史研究》2017年第6期167-177,共11页杨振红 单印飞 
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的西汉竹书《苍颉篇》中有《阔错》一章,目前被整理者归入此章的有12、13两枚简,①共42个字,形制、内容完整。根据其他章的形制、体例,可以确定这两枚简简首的"阔错"两字是本章的章题。
关键词:《苍颉篇》 整理者 《说文解字》 胡平生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丧葬仪礼 苍颉篇 孔颖达疏 
民间纸扎在丧葬民俗活动中的蕴义及变迁——以山西省鲁村为例
《南风》2016年第08Z期34-34,共1页武晓岚 
山西省鲁村,是晋东南地区晋城市的一个小村庄.丧葬仪礼,作为人生的四大仪礼之一,被当地人尤为看重,一来表示送走逝者,二来,也为族人制造机会,使其聚集于一起,共同处理族中大事.该村实行土葬,虽然国家早有政策规定推行火葬,但在该地,仍...
关键词:丧葬仪礼 山西省 民俗活动 变迁 民间 东南地区 政策规定  
在仪式中获得永生的有限存在者——关中丧葬仪礼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59-64,共6页赵周宽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关中民俗文化的美育功能与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J265)
扶风丧葬礼仪是乡民社会小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丧葬仪式中,逝者的文化身份在"血地一体"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准确定位,在繁复多样的仪式中,痛失至亲者的情感得以宣泄,并获得精神的慰藉,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得到克服。丧葬仪...
关键词:关中丧葬礼仪 死亡 礼乐传统 象征性永生 
传统农业社会民俗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浅谈——以丧葬仪礼为例
《赤子》2014年第11期43-44,共2页王瑞华 
本文主要是以丧葬仪礼为例,尝试将民俗与其以产生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在与现代工业社会民俗的对比中宏观地探讨传统农业社会民俗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
关键词:传统农业社会 现代工业社会 民俗 稳定性 差异性 
东北丧葬仪礼中的“二人转”
《文化遗产》2014年第2期31-37,共7页吕慧敏 
论文以"通过仪礼"为分析概念,考察东北丧葬仪礼①中的"二人转"展演。哭七关和哭十八包在灵棚前——这个神圣的空间中演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二人转;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则具有极强的现世性、现实性、戏谑性和狂欢性,是"世俗"的二人转。...
关键词:二人转 丧葬仪礼 神圣 世俗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民间仪式记忆与认同危机
《天中学刊》2013年第3期120-126,共7页胡艳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AMZ00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840012)
湖北王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呈现出民间生死观对"保持身体完整"记忆的重要性,以及由文化变迁引发的认同危机。随着丧葬形式的变化,民间对死亡仪式的习惯性记忆受到冲击,村民的文化认同凸显出代际差异,由此造成的个体困境加剧了个人在遭遇...
关键词:社会变迁 丧葬仪礼 仪式记忆 认同危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