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小说

作品数:72被引量:3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言宏方维保倪文涛刘复生张欣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传统”与“先锋”的并置——读李浩的《灶王传奇》(评论)被引量:1
《芳草(文学杂志)》2021年第6期123-128,共6页周新民 
先锋文学处在一九八〇年代文学史叙述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在先锋小说之前,是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先锋小说被赋予强大的颠覆力量,它消解了此前三股小说潮流所依仗的叙述规范——现实主义文学规范。因此,先锋小说从诞生伊始...
关键词:先锋小说 现实主义文学 伤痕小说 先锋文学 文学史叙述 反思小说 时间节点 灶王 
当代长篇小说70年:时代潮涌与审美嬗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4期216-217,共2页方维保 
当代文学的前27年,长篇小说总体上都属于革命现实主义正典,对红色革命历史和现实的叙述,是其主流。新时期文学初期,知青小说、伤痕小说、改革小说,交织着个人情绪和历史冲动,其叙述呈现出审美的过渡期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
关键词:伤痕小说 新时期文学 家族叙事 寻根文学 审美嬗变 知青小说 当代文学 诗性叙事 
伤痕小说的“乐感”式结尾原因初探——以《伤痕》《诗人之死》和《本次列车终点》为例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73-75,共3页向奕源 
伤痕小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一类型的作品在结尾处有其共性的特点,即预示积极的人生态度或暗示事物光明的发展趋势。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乐感"审美特色的结尾写法,既是对于小说前文悲剧内容的消解,也给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
关键词:伤痕小说 结尾 乐感 探究 
《伤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型被引量: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132-136,共5页周建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7WX1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ZW011)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
关键词:《伤痕》 伤痕小说 80年代 叙事伦理 
伤痕小说中的医学话语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90-93,共4页程振红 
伤痕小说中的身体是遭到摧残的、患有"疾病"的身体,这种身体的"疾病"与"伤痕",是重新确立"受害者"主体性的依据。"伤痕"的存在意味着曾经患过"疾病"的"历史","伤痕"既是"病人"身份的明证,也是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条件,疗救者/启蒙者...
关键词:伤痕小说 身体 医学话语 疗救 主体性 
往昔的签名
《延河》2017年第9期172-178,共7页钟海波 
苜蓿花开西安地气暖,春节刚过,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就迫不及待地要返青发芽。雨水节气才到,春梅、连翘、迎春、海棠花的枝头已经挂上鲜红、杏黄的花朵,笑意盈盈。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里,柳枝吐出米粒大的绿苞,白杨树枝头垂挂了紫色的穗子。
关键词:千沟万壑 杨树枝 花草树木 陕北黄土高原 配乐散文 杨柳风 中短篇小说 伤痕小说 李白诗歌 雁南飞 
人在字里行间
《山西文学》2017年第6期75-79,共5页朱航满 
张中行逸事 作家刘心武在《文汇报》1月17日的笔会副刊发表了一篇散文《请启功题字》,文章写得真是很有意思。刘心武在“文革”刚结束时以发表伤痕小说《班主任》一举成名,后来出版长篇小说《钟鼓楼》又摘得茅盾文学奖。这些年来,...
关键词:散文随笔 《文汇报》 《班主任》 茅盾文学奖 刘心武 伤痕小说 “文革” 长篇小说 
谢惠敏的审美心理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年第4期56-57,共2页尹宝欣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科研资金资助
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亦为伤痕小说的开山之作,发表后引起的社会强烈反响余音犹在。
关键词:审美心理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短篇小说 伤痕小说 刘心武 余音 
论新华伤痕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以尤琴《画眉鸟》为例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69-74,共6页岑园园 
2015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现实主义视野中的现代东南亚华文文学"(项目编号:KY2015LX795)成果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琴的《画眉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新加坡华人"小人物"阿顺的形象。就读华校的阿顺青年时参加左翼运动,中年时面临事业、理想、亲情的三重失落。"小人物"形象作为社会变革时期新华小说中普遍出现的阶段性人物,反映了伤痕...
关键词:新加坡 华文文学 小人物 身份认同 
“伤痕文学”:被压抑的可能性被引量:8
《文艺争鸣》2016年第3期36-41,共6页刘复生 
正如旷新年和许子东所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叙事前提就是"文革"(1)。自七十年代末以来,贯穿于整个八十年代,甚至延伸至九十年代,"文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讲述故事的动力、素材甚至灵感。如果套用杰姆逊的说法,八十年代的...
关键词:“伤痕文学” 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 许子东 力比多 伤痕小说 反思文学 文学传统 改革文学 知青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