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体

作品数:510被引量:519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曹海峰庄穆臧宏黄念然张清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西互鉴视阈中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再思考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杜璇 孟焱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浪漫诗在中国的批判性接受与本土化重构——以皖南现当代诗作为核心”(2022AH051548);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淮南子》译介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创新团队”(2023AH010052);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变译理论视域下的豆腐文化译介研究”(2023AH051525);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编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徽文化外宣翻译研究”(2024AH053246)。
中国美学名家潘知常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生”“情”“境”出发,构建了“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的“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体系”。他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美学、文学、哲学思想宝库,打通古今,融汇中...
关键词:生命美学 生命本体 情本境界生命论 艺术与审美 
生命本体与直觉主义——柏格森与梁漱溟生命哲学之比较
《哲学进展》2024年第10期2485-2490,共6页屠雨妍 
20世纪初,国内曾涌起过“柏格森热”,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彼时学界,特别是新儒家产生了较大影响。梁漱溟对柏格森的思想大加赞赏,引入了柏格森“生命”“绵延”“创造进化”等基本范畴,并融汇柏格森生命哲学、唯识宗认识论、儒家人...
关键词:梁漱溟 柏格森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以文养书,直取法书源
《华人时刊》2024年第8期58-58,共1页吴为山 
赵彦国的新作令我耳目一新,气象更为古雅,有一股静气,细观在结体与用笔及墨色诸方.面均见境界,可见用功之深,直取法源头。所谓古,乃浸淫于传统,与古贤通息与对话中体验生命本体、艺术真谛。当下书法繁.荣然浮俗之气应时而生,唯沉住气,...
关键词:结体 高二适 自成一格 法的本质 法书 生命本体 应时而生 艺术真谛 
生命本体与诗学本质之间的精神关联和文化省思——海子精神困境及其诗歌隐喻向度剖析
《长白学刊》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张盛男 王巨川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盛京时报》文学史料整理、考录及研究”(20FZW128)。
人从自然生命走向生命本体的过程,是一种从“本我”到“超我”再到“非我”的建构与交融过程。而诗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存在的隐喻,它在不断内生的隐喻和象征中无限接近人的生命本体,因此,在生命本体与诗学本质之间便产生了内在的精神...
关键词:生命本体 当代诗歌 海子诗歌 人格精神 生命还乡 文化省思 
人工智能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表达对生命本体探索的意义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12期83-85,共3页陈荣彬 
随着科技发展,艺术表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形式,而是能融合声音、光影、影像效果等多媒体元素,创作出更具互动性与体验性的艺术作品。这种变革促使艺术表达愈发多元且立体,为生命探索的方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随着新媒体技术...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影像效果 体验性 新媒体艺术 多媒体元素 生命本体 艺术作品 
“科技—文学—理论”三重动因与后人类生命世界的塑形被引量:1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21-29,175,共10页王茜 
20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现代生物科学、新材料物理学等新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一个超越欧洲近代人本主义生命观的后人类生命世界正在逐渐生成,科技、文学和理论则是此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塑形力量。其中,新科技使具...
关键词:后人类 控制论 科幻文学 生命本体论 
古今中西会通视阈下的潘知常生命美学研究——读潘知常《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杜璇 张久全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浪漫诗在中国的批判性接受与本土化重构——以皖南现当代诗作为核心”(2022AH051548);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华文化融入与呈现研究”(2022XJZD014);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智慧旅游’背景下安徽旅游宣传片字幕生态翻译研究”(SK2020A0400);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3AH051525);2021年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般项目(gxyq2021017)。
以古今中西会通为视角,阐释和解析中国美学教授潘知常的新著《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区别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潘知常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生”“情”“境”出发,具有“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和“情本境界论”审美观...
关键词:生命美学 生命本体 万物一体仁爱 情本境界 
生命作文:从“工具价值”转向“生命本体”——以于漪执教的《童年忆趣》习作讲评一课为例
《教育科学论坛》2024年第5期3-6,共4页何鑫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是教育从“工具价值”转向“生命本体”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倡导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融入“生命”意识...
关键词:工具价值 生命本体 《童年忆趣》习作讲评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四川教育》2023年第34期47-48,共2页彭之梅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有人说,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有人说,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阅读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专业实践,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关键词:教师阅读 教育教学行为 生命本体 教学手段 成长的引路人 自我实现 读书 
中国教育学的意涵与路径
《教育学文摘》2023年第4期13-15,共3页刘铁芳 
一、何谓中国教育学:面对教育的“中国问题”个体成人的根本问题是生命意义的培育问题。旨在个体成人的教育最终导向的是个体生命意义的丰盈,是个体怀抱着爱与热情而积极地活在世界之中,进而运用自己的理智与智慧来增进世界的完善并提...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 生命本体 提升自我 个体成人 意义关照 生命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