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

作品数:242被引量:12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群丽何忠礼王士祥祝尚书李宇玲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聊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考试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寄应与苏轼兄弟
《文史知识》2022年第7期67-70,共4页诸葛忆兵 
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同上京城开封,是年七月苏轼兄弟即应开封府试,得解。次年,两人又同登进士榜,一时荣光无限。然而,此间有一疑问:苏轼兄弟乃四川眉山人,怎么可以参加开封府试?这与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有相悖处。后...
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 省试 寄应 四川眉山 发解试 后代学者 宋代科举 
科举考场上诞生的“神作”
《人生与伴侣(国学)》2022年第1期87-87,共1页善俊 
科举制始于朝,在唐代发展日趋完备。隋朝和唐初的时候科举考试当中最难的进士科只考策文,自唐高宗时期开始,进士科当中又增加了杂文考试,杂文当中便有诗赋的内容。到了唐玄宗时期,杂文中考诗赋就成了定制。当时,考生们在考场上写出来的...
关键词:诗赋 进士科 省试诗 科举考试 科举制 唐高宗 杂文 考场 
盖出异恩:南宋四川类省试考试时间的变迁及其影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84-88,共5页游君彦 
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SKGH109)。
南宋时期,四川类省试的考试时间有逐步前移的趋势,这不仅给四川当地的科举造成了一定影响,还与次年在临安举行的殿试有密切的关系。朝廷为了等待姗姗来迟的蜀地举子,殿试被迫一再展期,这引起了朝堂臣僚们的诸多不满。政府为了平息殿试...
关键词:南宋 四川类省试 考试时间 巩固政权 
北宋省试赋考述
《枣庄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王彬 
宋代科举考试有三级,分别是州郡解试、省试和殿试。其中,省试是举子通向仕宦之路的主要关隘,备受重视。在北宋一百多年、四十余次贡举中,省试曾长期考赋。今天可以考知的北宋省试赋的题目共有15例,作品计有6篇。省试赋对辞赋研究、科举...
关键词:北宋 科举考试 省试 省试赋 
北宋举行省试不在洛阳
《咬文嚼字》2017年第11期8-9,共2页李景祥 
《文史知识》2017年第2期有一篇题为《苏轼初为欧阳修赏识的科考之文——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文中写道:“宋仁宗嘉祷二年(1057),跟随父亲苏洵从四川眉山走出来的苏轼,在当时北宋的都城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据《...
关键词:洛阳 北宋 省试 《文史知识》 《宋史》 科举考试 苏轼 欧阳修 
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5年第6期30-32,共3页邱星明 
怎样的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才是有效性的? 1."精".1.1精研《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明确高考方向《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它,还要结合近几年高考试卷及试题评析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对于高考题,我们可作以下...
关键词:数学教学 高考命题 考试说明 省试 高考试卷 学习过程 高考题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欧阳修帮人作弊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2014年第1期33-33,共1页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以乡试第一名的好成绩赴京参加省试。当时,一位姓李的考生与他一同参加省试。但不巧的是,临近考试,李生却病了,无奈只好拖着病体勉强支撑。然而在考试中,李生又突然发病.伏倒在桌上,人事不省。...
关键词:欧阳修 作弊 宋仁宗 省试 考生 考试 无奈 试卷 
科考:想要爱你不容易
《读者欣赏》2013年第4期34-37,共4页李原昭 
今天的人喜欢"穿越"小说,虽说只是片刻的"纸上富贵",却可以随心所欲上演一本"屌丝逆袭"的经典剧目,无论是沦落山野或成为乞丐,都可以凭着从现代文明中获得的知识,把古人玩得团团转,最后封侯拜相,甚或王霸一方。那么,如果时光真的逆流,...
关键词:科举考试 童试 李廌 郑獬 提学官 省试 天子门生 朱庆余 授官 礼部侍郎 
赤峰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松州学刊》2008年第4期56-57,共2页史鉴 
郑子聃,字景纯,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人。其父郑宏,在辽代当过县令。子聃还有个哥哥叫子京。当时有个颇有名气的杨丘行曾对郑宏说:"您的两位公子都聪明好学。与众不同,将来都会有出息。尤其是小的,日后定将闻名天下。"子聃20来...
关键词:完颜亮 郑子 经义科 大明镇 科举考试 省试 希颜 河北赞皇县 阅卷大臣 侍御 
苏东坡兄弟的高考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2007年第30期28-29,共2页青藤 
古时的科举,类似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一旦读书人通过科举,便可以步入仕途。中国的科举考试最早在隋朝时期,是为了打破世家贵族垄断权力而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就成为当时一般读书人唯一的当官途径。
关键词:苏东坡 科举考试 高考 苏辙 科举制度 三级考试 省试 张方平 选拔人才 苏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