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科

作品数:501被引量:594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许友根王士祥何忠礼刘海峰曹家齐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隋炀帝与计量——隋炀帝复依古制
《中国计量》2025年第2期47-49,共3页陆进宇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与中国计量发展研究(HNSCJGK202404)。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在位期间,隋炀帝修建隋朝大运河,加强了隋唐时期的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维护了全国统一和...
关键词:隋炀帝杨广 宇文化及 迁都洛阳 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度 进士科 度量衡 依古 
苏轼进士科考试问题再议
《史学月刊》2025年第2期98-109,共12页曹家齐 
苏轼省试时的“《春秋》对义”,不是省试科目之一的墨义试,亦不是“说书举”,而是始于宋仁宗景祐年间的“经术取士”别奏名科目试。此科以考试“大义”为主,是一种在提倡“经义”考试的背景下,对参加进士科和诸科考试举子的补充性科目...
关键词:苏轼 进士科 《春秋》对义 说书举 经术取士科 
帝德构建:咸通二年试《盛德日新赋》的文化导向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76-79,96,共5页刘一凡 
唐懿宗朝咸通二年进士科试《盛德日新赋》是从“取士”角度表现了对上层建筑的关照,彰显着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在朝代实貌上,“盛德日新”是社会现实条件下对帝德的必要性呼唤。就主司和考生两个层面而言,此题有对懿宗成为圣主贤...
关键词:咸通二年 进士科 《盛德日新赋》 帝德 
先秦时期如何选人用人
《刊授党校》2024年第12期66-67,共2页肖爽 
《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国家昌盛,人才为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回顾历史,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是历代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选人用人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 进士科 乡举里选 考试考核 选拔人才 政治责任感 大道之行 
风雪瀛洲路——归有光的大运河之旅
《读写月报》2024年第25期32-35,共4页宋治洲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沟通中国五大水系,连接起北至北京、南到杭州的广袤土地,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明清以降,随着京师的迁移,大运河更成为无数士子优先选择的进京路线。素有“明文...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 文化融合 江苏南京 广袤土地 明嘉靖 苏州府 进士科 归有光 
读书人的追求
《中学生阅读(高考版)》2024年第7期86-89,共4页
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本为宗室子弟,但出生时家境早已没落。不仅如此,他还因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而无法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既然科举之路走不通,李贺只得别寻他途,即写作诗歌。当年的李白就是凭着诗歌上的灼灼才华,受...
关键词:笔补造化 蓬蒿人 大明宫 进士科 李贺 贺知章 李白 读书人 
科举史上几多“元”
《寻根》2024年第3期78-83,共6页陶易 
“状元”一词最早来源于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宋代的状元要经过殿试,御笔钦点,礼部试第一名只能叫“省元”。自明代以后,状元每科只有一名(清顺治年间偶有例外),清代每科中秀才考中状元的概率大约为...
关键词:科举考试 进士科 礼部试 科举史 状元 
苏东坡的“高考作文”和“感谢信”
《金秋》2024年第12期43-44,共2页刘黎平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在热闹的汴梁城,走来了父子仨。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父子三人将会在大宋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老爸苏洵,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他们来参加大宋的进士科考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算是北宋...
关键词:高考作文 人脉资源 中国文化史 大宋 天下人 进士科 苏东坡 感谢信 
千年科举第一榜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2024年第6期46-48,共3页裴高才 
说到高考,想起科考。提到科考,不得不提“千年科举第一榜”。大宋嘉祐二年的进士科考试中,考官有欧阳修、梅尧臣,考生有曾巩、苏轼、程颢、章衡等人物。如此众多的杰出人才荟萃一堂,其质量和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其他科举年份。
关键词:梅尧臣 欧阳修 曾巩 进士科 荟萃一堂 苏轼 科举 杰出人才 
科举废止后,读书人去哪了
《文史博览》2024年第3期45-45,共1页代润泽 
自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开始,历代读书人大多通过科举制步入仕途。然而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后,这些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该怎么办呢?一是顺应潮流,从事教育。有学者统计,“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至少有10万旧...
关键词:科举制度 进士科 新学堂 隋炀帝 读书人 受益者 科举废止 顺应潮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