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蟋

作品数:20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那杰李华张晓欢李娜冷雪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应用昆虫学报》《博物》《生物资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更多>>
相关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湛江师范学院校科研和教改项目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酿酒酵母对双斑蟋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948-958,共11页杨攀丽 王凤翔 甘瑾 何钊 孙龙 冯颖 王成业 赵敏 
浙江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省院合作林业科技项目(2019SY02);林草国家创新联盟自筹项目(GLM[2021]24号)。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
关键词:益生菌 酿酒酵母 双斑蟋 生长指标 肠道细菌 
双斑蟋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被引量:2
《生物资源》2021年第3期303-308,共6页何钊 孙龙 王成业 冯颖 赵敏 
浙江省中国林科院省院合作项目(2019SY02)。
由于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以及较高的食物转化效率,食用昆虫特别是蟋蟀受到普遍关注。在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GB)营养成分测定的基础上,对比家蟋(Acheta domesticus,AD)和黑蟋(Gryllus testaceus,GT)的营养及含量,分析评价了双斑...
关键词:双斑蟋 营养成分 氨基酸组成 食用昆虫 
双斑蟋复眼和视叶的显微结构被引量:3
《应用昆虫学报》2015年第6期1482-1490,共9页那宇鹏 冷雪 那杰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LS2010151)
【目的】为探索昆虫视觉信号处理的重要神经结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代表性昆虫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复眼和视叶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学切片技术,观察分析...
关键词:双斑蟋 复眼 视叶 组织结构 
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动物行为学研究被引量: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4期455-458,共4页王丹 那宇鹏 江丕文 王洋 那杰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LS2010151);沈阳师范大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基金项目(SY200907)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
关键词:双斑蟋 求偶 交配 产卵 
不同训练间隔时间对双斑蟋嗅觉学习记忆的影响
《生物技术世界》2015年第6期24-24,共1页张明昊 王进 吕寒冰 
以双斑蟋为实验动物,探讨训练时间间隔对蟋蟀嗅觉学习记忆产生的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蟋蟀成虫,设置不同训练间隔时间(30s、2min、5min、10min),用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方式,探究不同训练间隔对蟋蟀学习嗅觉记忆行为的影响,进而...
关键词:双斑蟋 嗅觉 学习记忆 
家养蟋蟀:虫儿乐园,四季演奏
《博物》2013年第3期20-23,共4页唐志远 
蟋蟀、蚂蚱和蝈蝈,是直翅目昆虫里3个科的“科代表”,这3科分别是蟋蟀科、蝗科和螽斯科。双斑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省区,它体长3厘米左右,在蟋蟀家族中算是个头儿较大的,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个圆形黄斑,因而...
关键词:蟋蟀科 乐园 家养 演奏 直翅目昆虫 螽斯科 双斑蟋 蝗科 
双斑蟋触角传入神经纤维在脑内投射分布研究被引量: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29期5643-5646,5664,共5页武健文 那杰 于有良 叶迪 钟侣艳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LS2010151);沈阳师范大学实验中心主任基金项目(SY200907)
目的: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投射的空间布局,揭示触角感觉信息传入的神经结构。方法: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
关键词:双斑蟋 触角 传入神经 神经元示踪标记 
蟋蟀对召唤声识别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被引量:1
《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第1期121-125,共5页王月婷 车菲 那杰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LS2010151);沈阳师范大学实验中心主任基金项目(SY200907)
为了探究蟋蟀种内个体间的声音通讯原理,本研究通过回放利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采集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召唤声,分别对雌、雄蟋蟀识别召唤声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雌、雄双斑蟋对回放的召唤声...
关键词:双斑蟋 召唤声 行为 趋声性 
双斑蟋腹末神经节内DUM神经元的神经支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5期171-173,共3页李华 那杰 郝锡联 寇正勇 
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启动项目(2007089)
应用活体染色法和氯化镍逆行染色法研究双斑蟋(Gryllus bi maculatus)(1773,DeGeer)腹末神经节内已确定的DUM神经元具体的神经支配,结果表明:DUM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经N3-3到达输卵管,经N5-3到达输卵管,经N7-1到达M4肌,M5肌,M6肌和M7肌.
关键词:蟋蟀 腹神经节 DUM神经元 
低温和高温对双斑蟋卵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361-364,共4页王瑞刚 邵然 冷雪 那杰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实验室项目(2008S213)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温度对昆虫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双斑蟋(Gryllas bimaculatus)的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双斑蟋胚胎发育期在正常27±2℃、高温40℃、低温15~20℃时分别每日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及发...
关键词:双斑蟋  低温 高温 胚胎发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