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芬克斯之谜

作品数:218被引量:13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姜奇平彭先兵王京跃陈明赵敦华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誓鸟》的悖论书写:爱与记忆的斯芬克斯之谜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87-89,共3页张晓梅 
张悦然是"80后"作家中最富文学禀赋的写手,其语言充满了"梦呓"的色彩,在充满张力的故事构造中展开少女的青春梦想。《誓鸟》作为一部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表达了经典的主题,在爱恨情仇中,文学性跃然纸上。《誓鸟》以吊诡的想象力展示了...
关键词:张悦然 《誓鸟》 80后 
斯芬克斯之谜
《阅读与作文(英语初中版)》2008年第3期20-21,共2页
古希腊底比斯城长着双翼的斯芬克斯也许是希腊神话中最知名的怪物、她的上体是女人,下体是狮子。根据希腊传说,斯芬克斯是个无所不知的妖怪?即使是今天,还流传着“斯芬克斯的智慧”这样的谚语。
关键词:希腊神话 希腊传说 古希腊 智慧 
“斯芬克斯之谜”和自我认识
《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3期25-26,共2页支富华 
在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座特耳菲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人,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西方诸神居住的地方,那里有西方的主神宙斯,以及他所统率的众神,凡人是难以涉足于神的地界的,而神的箴言——...
关键词:“斯芬克斯之谜” 自我认识 人生价值观 生活方式 
有钱的女人在干什么?
《文史天地》2000年第1期54-60,共7页大马 
关键词:总经理 泡泡糖 白马王子 斯芬克斯之谜 小时候 菜心 发行公司 《红楼梦》 高尔夫球场 图书管理 
十年磨一剑──《死之默想》三题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52-54,共3页陈靖武 
十年磨一剑──《死之默想》三题陈靖武(湘潭师院中文系副教授)如果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那么,生与死的关系则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了,每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人世,都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作出一番各具特征的表...
关键词:死亡的恐惧 精神文明 形式的意识形态 《文心雕龙·知音》 学术研究 物质文明 人类社会 哥德巴赫猜想 斯芬克斯之谜 审美意蕴 
芳草园
《人事与人才》1994年第6期20-21,共0页
现代生活步履匆匆,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喧嚣,热潮迭起,诸如:“下海热、计算机热、公关热、考托热……”不一而足。大多数人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外部世界一时感到迷茫而又无所适从,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支点,摆正自己处于社会中的正确位置。
关键词:市场经济 公关热 计算机 斯芬克斯之谜 人生目标 现代生活 正确位置 理想信念 自我价值 真我 
“杀夫”现象探幽
《吉林农业》1994年第8期24-24,共1页
“杀夫”现象探幽引子婚姻是爱情的延续,是爱情的升华.然而却有一些女人在婚姻生活中,主演了一幕幕浓彩重色的悲剧。A、你为什么要谋杀亲夫?戒备森严的监狱。42岁的她看上去年轻而且漂亮,丹凤眼,高鼻梁,只是嘴唇稍厚.这是位...
关键词:农村妇女 孩子们 斯芬克斯之谜 现代文明 劳伦斯 戒备森严 婚姻生活 包办婚姻 呆在家里 爱情 
人类心灵的多角透视——评弗洛姆的个性道德理论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31-33,85,共4页李肃东 
人是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才具有道德意义?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斯芬克斯之谜一直困扰着、激动着伦理大师们,从邈远的古代直至今天,有关资料浩如烟海,从而构成了一条长长的思想轨迹,这条轨迹是耐人寻觅的——从亚里士多德、培根、斯宾诺莎。
关键词:活着 斯芬克斯之谜 弗洛姆 思想轨迹 道德意义 道德理论 传统伦理学 本能冲动 力比多 悲剧精神 
论人的自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27-33,共7页郭庆堂 
人是自由的,还是生活在枷锁中?自由是人的天赋本性,还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自由是绝对的,还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简直成了斯芬克斯之谜。而只有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对这个“谜”才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执其一端者,...
关键词:个人自由 历史活动 斯芬克斯之谜 论人 意志自由 自山 人类社会 斯宾诺莎 实践理性 无政府状态 
论共鸣的文化心理机制被引量:1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61-69,共9页李晓峰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存在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极普遍却又极复杂的心理现象.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吗?别人心上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吗?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了共鸣发生...
关键词:欣赏主体 对应物 文学欣赏 心理机制 圣武 林黛玉 斯芬克斯之谜 杜丽娘 中说 文化心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