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期

作品数:98被引量:6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邢来顺徐继承徐继承冯定雄冀开运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帝国时期普鲁士乡村治理的转型
《新华文摘》2024年第14期164-164,共1页
岳伟在《经济社会史评论》2024年第1期撰文指出,帝国时期普鲁士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转型,是在国家推动下自上而下逐步开展的。1871年之前,普鲁士通过将县长转变为国家公务员、承认乡镇的法律地位并在西部省份实现乡镇自治、将领主的世袭...
关键词:条例草案 警察权 乡镇自治 最终决定权 自治权 立法机构 经济社会史 西部省份 
帝国时期普鲁士乡村治理的转型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4年第1期51-69,126,127,共21页岳伟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研究”(18ASS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8世纪普鲁士盛行农奴制,国家既与领主结盟,又限制领主过度压榨农奴。19世纪上半叶王权下探,领主交出部分权力,乡镇自治获得法律承认,但领主在县长任命、乡村治安等领域仍保有特权,东部、北部乡镇也未获得自治权。1871年后,普鲁士王家...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 《县级条例》 《乡镇条例》 乡村治理 
两河流域安祖神鹰在帝国时期的演变暨鹰狮翼兽形象的形成被引量:1
《美术大观》2024年第2期88-98,共11页郭静云 郭立新 
两河流域自阿卡德帝国至新亚述帝国时代不断有新族群进入并掌握统治权。政治变化带来宗教体系的变化,造成苏美尔文明中的母狮头鹰安祖神信仰没落。安祖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天上飞的狮头鹰转化为包含有鹰翅鹰爪特征的鹰狮翼兽,其信仰内涵...
关键词:安祖 西亚 上古信仰 老鹰崇拜 狮子崇拜 人格神 
论德意志帝国时期德语文学中的两种中国套话
《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12期158-166,共9页叶雨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民初德国旅华书写中的‘知识中国’形象及其功能研究”(23CZW035)。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祛魅化”和“赋魅化”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祛魅,德国人试图构建“国家民族”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借由对中国赋...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德语文学 中国形象 套话 
亚述帝国时期附属国人质的角色转换
《史林》2023年第3期195-206,220,共13页国洪更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述帝国土地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21ASS008)阶段性成果。
拘押人质是亚述帝国管控附属国的一种重要策略,附属国在帝国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变化,人质扮演的角色也随之转换。在收复失地阶段,附属国是亚述帝国管控收复的中亚述领土的主要方式,附属国人质充当国王的禁卫军士兵、外国使节和宫女。...
关键词:亚述帝国 附属国 人质 征服地区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乌尊区谢尔哈拉卡特墓地2019年发掘简报被引量:2
《考古》2023年第4期21-45,F0002,共26页 唐云鹏 王建新 别尔迪姆洛多夫·阿姆尔丁 哈萨诺夫·姆塔利波 哈姆达莫夫·苏河洛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YFE0203800);国家文物局“北巴克特里亚月氏文化的考古发掘”、陕西省人民政府“中亚考古”等专项经费的支持。
2019年3~4月,对谢尔哈拉卡特墓地进行发掘,出土一批陶、金、铜、铁、玻璃等质地的器物和动物骨骼等。该墓地从青铜时代沿用至中古时期,填补了苏尔汉河流域青铜时代之后大型墓地发现的空白,其中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多种形式墓葬的发现...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 苏尔汉河流域 谢尔哈拉卡特墓地 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 
帖木儿帝国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呼罗珊地区历史地位探究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25-134,155-156,共12页杨晨颖 冀开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18ZDA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帖木儿帝国时期,海路与陆路并行纵横于全球丝绸之路贸易体系。帖木儿统治者致力于以伊朗呼罗珊地区为贸易轴心,发展丝绸之路西段沿线贸易。在贸易的推进过程中,呼罗珊地区形成区域性贸易网络,贸易呈现繁荣局面,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马匹贸易...
关键词:呼罗珊地区 帖木儿帝国 丝绸之路 丝路贸易 
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乌尊区德赫坎遗址2018—2019年考古调查发掘简报
《西部考古》2022年第2期1-19,共19页王建新 Berdimurodov Amridin 于柏川(图/摄) 唐云鹏(文/图/摄) 张蕊霞(图) 苏尔托诺娃·姆妮热(图) 哈萨诺夫·姆塔利波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YFE0203800);陕西省人民政府“中亚考古”专项经费的资助
2018年冬季和2019年春季,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德赫坎遗址进行勘探和小规模发掘。确认遗迹主要分布在5个相对独立的区域,Ⅰ、Ⅲ、Ⅴ区主要为墓葬,Ⅱ、Ⅳ区主要为石构建筑。共采集13件陶器,发掘5座竖穴墓道偏室墓和1处石构建筑。德赫坎遗址...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 德赫坎遗址 偏室墓 早期贵霜至贵霜帝国时期 
阿拉伯帝国时期波斯语言文学对伊朗民族认同的形塑被引量:2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年第2期38-55,157,共19页冀开运 廖希玮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国别史重大专项支持课题“伊朗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建与治理研究”(2018VJX085)的阶段性成果。
语言是透视民族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也是个体与群体归属关系的重要标志,在塑造与维系文化身份认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时期,伊朗贵族精英率先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一方面通过舒欧比亚运动将波斯元素注入伊斯兰文...
关键词:波斯语言文学 阿拉伯帝国 伊朗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乡土认同与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社会矛盾的舒解
《历史教学(下半月)》2021年第5期11-22,共12页邢来顺 宋彩红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8ASS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快速现代化转型导致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引发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剧烈矛盾。为此,需要寻找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因子,来舒解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以便巩固新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
关键词:德意志帝国 转型 乡土 民族认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