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

作品数:512被引量:24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彭文良杨海明王宗堂邹同庆黄贤忠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分析苏词教学内容
《文学教育》2021年第6期100-101,共2页倪静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同一授课篇目的两堂名师公开课教学实录,来分析比较两者课堂导入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并总结分析。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涉及到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求等,总括出苏轼诗词教学内容可分为三方面...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课堂导入 教学内容 苏词 
从两篇词作看苏轼的"豪放"
《文学教育》2020年第23期50-51,共2页彭毅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其词作恢宏大气,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苏词的艺术成就并非一日所成,而是经历了发端、发展、成熟的三个过程.而苏轼词中所体现的"豪放"的内涵,也随着其人生的际遇发生了的变化,《江城子·密州出猎》...
关键词:苏词 变化 豪放 
苏轼词中月意象的使用
《文学教育》2019年第7期22-24,共3页王宁 
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
关键词:“月”意象 苏轼与苏词 现实性与超越性 
试谈苏轼词以雅对俗的革新
《文学教育》2014年第21期50-51,共2页代玉 
词如同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本身就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苏轼正是因为充分领会这其中的奥秘,才将词从狭隘的抒情范围中解放了出来,情感表现天地也更加宽广,词的内容和风格多样化的格局最终形成。纵观词的发展,其真正的意义是雅与俗的争...
关键词:苏词 本质 根源 实践 革新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例析
《文学教育》2013年第15期60-60,共1页杜亭 
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千古江山"版块中,编者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并且课后设置了比较鉴赏的活动,本文试图从词作本身(如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等方面)...
关键词:苏词 辛词 豪放 词风 比较鉴赏 
试论苏词中的戏剧元素
《文学教育》2009年第2期16-17,共2页郭伟婷 
在文体嬗变的历史中,每一种新生文体都是从已有文体中孕育的,因此任何一种文体我们都不能完全孤立的去研究其演变的轨迹,无论是“文赋”的出现,还是“诗词同源”、“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提出都证明了这一点。陶文鹏和赵雪沛...
关键词:苏词 戏曲元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简案
《文学教育》2007年第12X期77-77,共1页丁翔 
[教材把握]一、文本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当时作者正任密州知州。
关键词:水调歌头 文本解读 北宋文学 题序 熙宁 整体感知 美读 词境 清雄 苏词 
《行香子·过七里濑》赏析
《文学教育》2007年第4X期122-122,共1页黄佩 
行香子过七里濑[1]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
关键词:行香子 七里 月溪 苏词 齐天乐 通判 韵味无穷 姜白石 三十里 首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