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怀古诗

作品数:9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晓霭殷晓燕张超琳杨淑敏陈青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成都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中学教学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流变的历史,感慨的寄托——《西塞山怀古》及唐代怀古诗鉴赏
《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31期41-41,共1页陈青 
【教学目标】1.研习《西塞山怀古》,体悟其深沉、含蓄的情感。2.通过对《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等诗作的回顾,展示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并总结归纳咏史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技巧,把握咏史诗的大体步骤。3.以小结出的知识,指导学生阅...
关键词:《西塞山怀古》 古诗鉴赏 历史 流变 《与诸子登岘山》 《登金陵凤凰台》 怀古咏史诗 唐代 
论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互文性”运用——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为例被引量:2
《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108-112,共5页殷晓燕 
怀古诗是唐代诗歌类型中重要的一种,作为唐诗研究的专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他站在西方的视野中,运用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将互有关联的怀古诗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唐代怀古诗的网络"档案",从同韵...
关键词:汉学家 互文性 唐代 怀古诗 
唐代怀古诗的艺术表现形式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7-58,共2页戴婕 黄今芳 
怀古诗的特点决定了其结构是非连续性和非流动性的,而七律的对仗和实词的运用及首、颔、颈、尾四联在诗中的不同功能等体裁特点正好适应了怀古诗特有的思想表达方式,达到了"辞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使七律成为怀古诗最理想的表现形式,同...
关键词:唐代 怀古诗 艺术表现形式 
刘禹锡:唐代怀古诗史上的一个预言——对刘禹锡唐代怀古诗坛地位之重估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陈蕾 胡晓明 
刘禹锡历来被目为中唐怀古诗创作大家,人们普遍认为是他开启了晚唐怀古诗的潮流。然而,在具体的论证上迄今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索。本文立足于此一问题,发掘出唐人怀古诗之发展与其自身的不断时空化现象呈同步的事实。并凭藉对刘禹锡怀古...
关键词:刘禹锡 唐代怀古诗 时空感 佛教时空观 宇宙意识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唐代怀古诗的理思蕴含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6期75-76,共2页张超琳 
唐诗作为有唐一代文学的代表范式具有后世文学无法企及的地位,而在万紫千红的唐诗中,怀古诗以其独特的理性思考方式和苍凉悠远的历史美感成为唐诗中的修竹幽兰,本文试从历史学的角度探究唐代怀古诗的理思蕴含。
关键词:唐代怀古诗 历史学的角度 理思蕴含 
唐代怀古诗的悲剧意识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6年第3期41-42,共2页杨淑敏 
唐代怀古诗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初、盛唐表现的是“一己之悲”,中唐表现的是“一国之悲”,晚唐则是“一去不返之悲”,而这种种悲哀都根植于程度不同的时代之悲。
关键词:怀古诗 悲剧意识 时代 
唐代怀古诗之文化解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28-31,共4页杨晓霭 
中晚唐时期,怀古诗创作蔚为大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唐代社会的特殊现实相关,更取决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从初盛唐诗人的零星写作到中晚唐创作的形成风气,以及今昔对比模式的构成,都充分说明了这...
关键词:唐代 怀古诗 文化 文化背景 文学研究 诗歌 
浅论唐代怀古诗不同时期的主题倾向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8-10,共3页郑正平 
唐代怀古诗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发展阶段,除了数量上急速增长,共同构成怀古诗的空前繁荣局面外,其主题倾向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它的发展走向,与整个时代由兴盛走向衰败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怀古诗 唐代 主题倾向 文学评论 
诗歌欣赏─—怀古诗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68-72,共5页杨志才 
诗歌欣赏─—怀古诗杨志才吟咏古迹、古事的诗,通常称为“怀古诗”。怀,在这里是追思往昔的意思。诗人在前朝都城、帝王旧墟、名胜古迹之前,登临纵目,由眼前所见景物,追思往昔,畅然发思古之幽情,而将感触写进诗里,便成为“怀古...
关键词:诗歌欣赏 唐代怀古诗 刘禹锡 纳兰性德 金陵怀古 借古喻今 陈后主 《登金陵凤凰台》 具体形象 白鹭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