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系

作品数:18被引量:3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李致重陈祥华尹爱田于贞杰赵延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少林与太极》《健康大视野》《医学与哲学》《中华中医药杂志》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中医体系下六经辨治模型对针灸临床的影响探析
《中医文献杂志》2024年第6期60-62,80,共4页李天实 徐展琼 胡琼芳 杨子宇 翟惠奇 庄礼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GZY-KJS-2020-072);庄礼兴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粤中医办函(2018)5号]。
中医体系主要有医经和经方两大体系,两家体系中均有六经辨治模型。医经体系的六经辨治模型包含脏腑经络与运气学说,但以脏腑经络为主导,是指导针灸临床的理论根本。经方体系的六经辨治模型包含以经络脏腑理论主导的六经辨治模型和症候...
关键词:医经 经方 六经 针灸 临床应用 
传统太极拳运动中身体内外对气的认知
《少林与太极》2023年第6期18-22,共5页魏振义 
天,地,人。望而无极,苍穹之外。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科学一直在不断地在求证,求解着经验科学中大量存在的事实,譬如,在中医体系中关于人体中气的存在。人体内部存在的“气”却一直在经验科学中存在,“气”在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方面...
关键词:现代科学体系 传统太极拳 至高无上 中医体系 
论经方的中医体系属性被引量:2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8期4460-4463,共4页于洋 黎同明 汪玉梅 翟惠奇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是多元的,存在着分家体系,这是认识、分析中医问题的前提。中医体系主要是医经和经方两大体系。以地域而言,医经为北方齐鲁医学,遵循黄帝家法;经方为南方荆楚医学,遵循神农家法。医经与经方存在着独立和交融的发展,经...
关键词:中医体系 医经 经方 伤寒杂病论 属性 
藏象为核心的中医体系被引量:14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第8期2881-2888,共8页李致重 
中医基础科学体系包含藏象、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六大范畴,是中医学之魂。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先哲运用了哲学的阴阳五行方法,观察了与生命相关的30多项要素,综合了要素与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中医 哲学 藏象 多因素相关性 知识体系 中医复兴 要素结构略表 知识体系结构模式图 
刮痧颜色浅,反而疾病重
《康复》2014年第3期I0009-I0009,共1页田胜利 
中医历史悠久,自张仲景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医体系可以称之为“古典中医”,张氏认为,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非内非外因,而旧时的发病大多以外因为主。这与当时的外界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那时的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生活中体力劳动占...
关键词:颜色 刮痧 病重 中医历史 植物性食物 中医体系 外界环境 体力劳动 
从五脏一体述慢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年第12期1065-1065,共1页吴本鄂 
慢性心力衰竭(CHF)亦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整体观是中医体系的主要特点,其核心是五脏一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五脏一体,试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五脏一体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血管疾病 死亡原因 中医体系 整体观 
大医追梦者王国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30期1-3,共3页刘志学 
年逾花甲的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国华教授,从事的是中医体系中最“不起眼”的针灸专业,但他当年不但由“全科”出道,而且研究领域也远超“针灸科”三字之外。
关键词: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针灸专业 中医体系  科主任 针灸科 
结合中医体系辨识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分析被引量:7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第35期192-193,共2页黄子床 韦秋萍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分型,其中阳上亢12例,阴虚阳亢型60例,脏腑亏损型10例(10.0%),痰浊内阻型18例,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本组100例经过治疗显效69例,显效...
关键词:难治性高血压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中西医结合学习方法之我见被引量: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年第12期1687-1691,共5页黄汉超 
现在有的医生认为,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的哲学思想、研究方法完全不同,很难真正有汇通之处,现时所谓的中西医结合,要么就是用现代的西医理论一点点地筛选中医体系或改造中医,要么就是形而上学地进行1+1式结...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学习方法 中医体系 医学体系 哲学思想 西医理论 形而上学 
温病学说在皮肤科的应用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8期722-723,共2页刘毅 
温病学说主要论述的是急性外感热病,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中医体系。温病学说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外感病学说(代表为伤寒学说,主要关注人体对外感病的反应),它更关注对疾病本身的研究,主要研究疾病的流行、传变、预后等,对外...
关键词:温病学说 皮肤科 应用 外感热病 中医体系 明清时期 伤寒学说 外感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