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

作品数:84被引量:128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韦正叶原小森阳子项阳石松日奈子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犍陀罗造像艺术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影响
《艺术家》2024年第8期15-17,共3页王路路 
希腊精神与印度佛教理念的交织孕育出了犍陀罗佛教艺术,而云冈石窟的造像继承了犍陀罗造像的艺术特点,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特色,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深化对犍陀罗佛像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人们开展...
关键词:昙曜五窟 塔克西拉 云冈石窟 犍陀罗 佛像艺术 佛教艺术 希腊精神 白沙瓦 
云冈石窟的初期造像——以昙曜五窟佛龛为中心
《晋阳学刊》2023年第6期29-50,共22页冈村秀典 徐小淑(译) 孟红淼(译) 王雁卿(译)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云冈石窟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1@ZH029);山西大同大学科研专项课题(云冈学研究)“20世纪初以来云冈石窟日文文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YGZX068)。
云冈前期窟昙曜五窟包括本尊大佛等基本尊像和周壁诸龛。文章在将前期细分为3个小期的基础上,分析基本尊像和佛龛的造像过程、工匠在各窟工程之间的移动,以及五窟第1次造像持续的时期,探讨佛龛配置的变化及其表现的不同时期、不同阶层...
关键词:昙曜五窟 佛龛 造像过程 
天梯山石窟:中国石窟寺的发源地
《养生月刊》2023年第10期958-960,共3页钱国宏 
"窟开龟岭峭,叠嶂幸朝宗.禅妙波闲悟,眼高云怯封.佛肩依晋月,蜃水映苍容."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约397—439年),距今约有1600...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 沮渠蒙逊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石窟寺 昙曜 佛窟 石窟艺术 
昙曜五窟佛像发式的“云冈模式”及其影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49-56,共8页王楚昀 常晓君 
2022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云冈模式’的文化交流及其传播研究”(2022Y756)。
昙曜五窟作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开凿的中国早期佛教石窟,其艺术风格受鲜卑游牧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汉族文化、西域犍陀罗文化的综合影响。昙曜五窟佛教造像之发型样式主要可分为水波纹发、磨光肉髻及丝发三类,是为中国早期官造佛像发式...
关键词: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 佛像发型 云冈模式 丝绸之路 
追福于祖:昙曜五窟、永固陵反映出的儒佛融合
《荣宝斋》2023年第5期116-121,共6页杨舒晴 杨佳林 叶原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胡汉文化互动关系与北魏佛教造像研究”,批准号:NO.2014PY8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号:SWU1709114。
罢曜五窟按照宗庙左昭右穆布局设计,这意味着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北魏宗庙功能,稍后的永固陵亦依托于思远佛寺兴建,由此打破魏文帝废除“上陵礼”以降华夏社会不建陵墓地面建筑的禁忌。佛教元素能够融入、影响到罢曜五窟、永固陵这样...
关键词:佛教 昙曜五窟 宗庙 永固陵 “上陵礼” 
昙曜五窟飞天形态考略
《河北画报》2023年第6期23-26,共4页王楚昀 王双晖 
2022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云冈模式’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昙曜五窟处于云冈石窟开凿的初始阶段,其中飞天造型仍在萌发创造期,在继承“犍陀罗模式”的基础上,昙曜五窟对飞天造型的艺术处理增加了部分汉化元素,但基本上符合印度本土飞天造型的规制。其形态主要可分为飞行式、供养式、伎乐式三类...
关键词:昙曜五窟 飞天 云冈石窟 云冈模式 
“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评阿城《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中的释“中”理论被引量:1
《上海文化》2022年第10期119-126,共8页姜岑 
“何以中国”这个重大命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且有着纷纭的研究理路。众所周知,就目前的考古成果而言,“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因而从时间线上看,这个命题自此向后梳理可以得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关键词:昙曜五窟 考古成果 西周青铜器 建鼓 历代文献 天文历法 国别史 区域史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被引量:2
《服装学报》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刘芳 
安徽省博士科研启动计划项目(2022B5K001)。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
关键词: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右袒式” 
山西佛教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收藏家》2021年第12期9-14,共6页杨菊 
引言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地区,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到隋唐时已完全融入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中,并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自昙曜五窟开凿为始,佛教艺术在山西广泛传播开来。山西现存佛教...
关键词:佛教艺术 昙曜五窟 南北朝时期 哲学思想体系 宗教信仰 融合与创新 佛教遗迹 石窟 
科技引领,传承经典--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保护被引量: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第6期1-7,共7页杭侃 
1云冈石窟的重要地位云冈石窟开凿于大同城西16 km的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1 km,现存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其中主要洞窟45个,佛像最高者超过17 m(图1)。《水经注水》称赞云冈石窟“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可见云冈石窟给时人...
关键词:云冈石窟 武州山 昙曜 水经注 石雕造像 视觉冲击 开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