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诗

作品数:50被引量:4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光锐陈远洋范子烨杜瑞平胡宝珍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民族艺术研究》《延河》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选》诗挽歌类研究
《今古文创》2023年第32期47-49,共3页许多 
《文选》诗挽歌类中共选录了三人五首挽歌诗,且都为自挽诗。在纵向上进行梳理,参照五首挽歌诗在《文选》中的排列顺序,可以对魏晋文人挽歌诗的发展脉络有所把握。在横向上进行对比,《文选》中的挽歌诗又呈现出了与临终诗、哀伤诗所“和...
关键词:《文选》 魏晋 挽歌诗 
论中国古代“自挽”文学形式的生成
《国学(汉斯)》2023年第2期118-124,共7页陈月莲 
《文选》所载缪袭、陆机和陶渊明的挽歌诗,叙事抒情视角由广泛的他者逐渐转向自我,缘情功能增强,展示了文人“自挽”书写形式的生成历程。其中,陶渊明《挽歌诗》完全从自我视角切入,自我哀悼,确立了挽歌“自挽”书写的独特形式。这说明...
关键词:陶渊明 挽歌诗 自挽 《文选》 
王维哀悼诗浅析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3年第3期82-84,共3页王怡然 
王维哀悼诗可分为哭诗和挽歌诗两种类型,哭诗皆为悼念私人朋友之作,哀婉动人,情感内涵丰富;挽歌诗为配合现实丧葬的需要,多应诏之作,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礼仪性。王维哀悼诗的创作与传统哀悼诗的浸润、风俗礼仪及其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关键词:王维 哭诗 挽歌诗 
唐代非实用性挽歌诗考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4-58,共5页陈光锐 
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gxfx ZD2016344)
唐代献赠挽歌主要是为悼亡而作,在丧礼上被吟唱,是丧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用性是其主要特征,但是在唐代也存在一些非实用的挽歌诗。有些诗人借挽歌诗抒怀言志,有些诗人仿照古挽歌创作了拟古诗;还有少量挽歌作品被作为仕进之资和游戏...
关键词:挽歌诗 抒怀言志 拟古 仕进 游戏 
骆宾王《乐大夫挽歌诗五首》考证
《乐府学》2017年第1期118-126,共9页程曙光 
关于骆宾王《乐大夫挽歌诗五首》的创作时间及挽吊对象,学界历来多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新史料,结合新证据,考证出骆宾王这组作品的挽吊对象为乐彦玮,创作时间约为仪凤四年,而非前人所考,为学界骆宾王生平研究提供新参考。
关键词:《乐大夫挽歌诗五首》 骆宾王 乐彦玮 《骆临海集笺注》 
从《拟挽歌辞》剖析陶渊明的生死观被引量:1
《唐山文学》2017年第2期134-134,共1页焦阳 
《拟挽歌辞》是集中表现陶渊明生死观的重要作品。诗歌中传达的冷静睿智也与其绝大部分诗歌一脉相承,形成了陶渊明诗歌中最喜欢表达的主题——死亡。仕与隐,物质与精神,平淡与诙谐看似矛盾,却都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诠释。
关键词:陶渊明 拟挽歌辞 挽歌诗 生死观 
致谢目录
《延河》2016年第6期280-294,共15页
在此次陈老师纪念专号筹备期间,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量众多的征稿邮件,内容包括散文、随笔、评论、诗歌、挽联、书画等,加上其它渠道的来稿,累积超过一千篇。由于篇幅所限,只能摘录出其中一部分,以目录形式呈现,并对所有来稿但未...
关键词:陈忠实 白鹿原 外一首 陈老师 王晓云 路遥 挽歌诗 樱桃红 原下的日子 落花风 
英语诗歌研究的新开拓——《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评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28-128,共1页申圆 
自古以来,挽歌在东西方一直都是表现悼亡这一人类共同经验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的却是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挽歌是西方文学中的大宗,其写作历史悠远。但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尚无人对这一诗...
关键词:诗歌研究 生存哲学 美学风格 主流性 挽歌诗 逝者 个案研究 文化内蕴 主流话语 生者 
“挽歌”源流考论
《古籍研究》2016年第1期15-34,共20页顾春军 
<正>从文体学角度考察挽歌,有学者认为,'挽歌便是一种哀祭文体,它通常是用于为死者送葬之歌曲,大致是生者表达对于死者的怀念和哀悼之情'~①;但若从起源角度考察,挽歌'就是送葬歌'~②。作为哀祭文体的挽歌,是丧歌演化流变的结果。一、...
关键词:送葬歌 挽歌诗 悼亡诗 春秋时期 丧歌 哀祭 世说新语笺疏 吴国 文人士大夫 上海古籍出版社 
端午节抒怀(外一首)
《北极光》2015年第6期44-,共1页聂难 
关键词:外一首 屈子 挽歌诗 《九歌》 烛光舞 华夏文化 小舟 地闪 上下求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