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文学

作品数:84被引量:232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于云玲耿传明杨雷刘丽霞姚建斌更多>>
相关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乌托邦的理想之国 浅析阿里斯托芬《鸟》中的觉醒意识
《中国戏剧》2025年第2期95-96,共2页刘阳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3232);2023年广州华商学院校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化赋能外语+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S2023SX14)科研成果。
阿里斯托芬的作品《鸟》被认为是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根源,影响力深远,剧中这个金玉其外的“云中鹧鸪国”也成为后世乌托邦文学的最初蓝本。这部喜剧作品看似荒诞,实则充满了讽刺与幽默,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两个主人公通过欺骗...
关键词:喜剧作品 阿里斯托芬 觉醒意识 乌托邦文学 金玉其外 《鸟》 讽刺与幽默 现实主义倾向 
科幻小说,作为现实的隐喻
《看世界》2025年第3期84-85,共2页
《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20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最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
关键词:科幻小说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文学 寓言小说 赫胥黎 文学艺术 人类学 
女性主义视角下《一九八四》与《使女的故事》对比研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5年第1期71-74,共4页崔嘉雯 傅霞 
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项目号:syjsjg2023157)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文学创作格局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一部以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使女的故事》既继承了反乌托邦文学传统中对未来社会形态进行深刻批判的精神内核,又以独特的女性主...
关键词:女性主义 反乌托邦文学 《一九八四》 《使女的故事》 
B.索罗金《马纳拉加》和B.佩列文《超人类主义公司》:反乌托邦文学中的认知扭曲和文化仿真
《俄罗斯文艺》2024年第4期71-79,共9页 杨可(译) 
本文分析了当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的主要问题和主题。我们认为,在当代反乌托邦文学中,对文字和图书文化永生信念的丧失这一情节往往伴随着关于人性或进步危险的争论,并且,这种进步危险常常被认为完全不可避免。20世纪的反乌托邦文学展...
关键词:反乌托邦 认知扭曲 文化符号仿真 B.索罗金 B.佩列文 
中国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流变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93-96,共4页王明娥 
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是女性主义与乌托邦思想结合的产物。中国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有自己的起源和流变,并呈现出与西方女性主义乌托邦不同的特质。探析其流变及特质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 乌托邦文学 流变 
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叙事对比研究——以《乌托邦》和《美丽新世界》为例
《世界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98-104,共7页覃显芬 
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都是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探索,乌托邦文学通常侧重理想社会的美好面,反乌托邦文学通常侧重“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实现后的黑暗面。《乌托邦》和《美丽新世界》作为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分析两...
关键词:乌托邦文学 反乌托邦文学 《乌托邦》 《美丽新世界》 叙事分析 
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文学教育》2022年第25期146-148,共3页李兰宜 
中俄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不仅具有比较的可能,而且比较的结果还有助于推动各国文学的发展。因此,本文拟在解析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相关作品,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参照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对中俄乌托...
关键词:乌托邦文学 中俄乌托邦文学 精神内涵 比较研究 例证总结 
西方乌托邦文学的起源与嬗变被引量: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9期93-99,共7页杨帆 
广义而言,西方乌托邦主义是人们对异于现实的生活方式的幻想。最初,它是对美好之地或美好共同生活的幻想,但在托马斯·莫尔之后,其否定和消极的内涵被不断挖掘。以西方乌托邦主义发展脉络为基础,结合各历史时期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文本表现...
关键词:乌托邦主义 西方乌托邦文学 托马斯·莫尔 
中外乌托邦文学中的文学现象解读——以《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为例被引量:1
《美化生活》2022年第17期134-136,共3页严明 
人与非人:反乌托邦文学互视结构中的自我存在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100-106,共7页李时学 李晔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6YJA752006)。
权力、个体、群体构成了反乌托邦文学内部的多重互视关系。权力以物理空间的分散形式及其驯化功能,保障了自身“不可视”与个体的绝对服从。人丧失对身体的参与感成为被剥离主体性的“非人”,并在群体的询唤下以“主动被看”的姿态迎合...
关键词:反乌托邦文学 互视结构 极权主义 自我存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