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

作品数:47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陈允龙过凯更多>>
相关机构:射阳县同心小学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幸福(下)》《雨花(青少刊)(逗号)》《新校园(阅读版)》《西江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午时三刻:明清通俗小说行刑时间的构拟与流变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丁岳 
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研究项目“明清通俗小说时间问题初探”(项目编号:63242139)。
午时三刻是通俗文学编创者为制造情节冲突和悬念而想象的死刑时间。“杀人必午时三刻”这条文学性的伪知识在类型化情节和叙述套路中塑造了大众观念,并在通俗小说阅读中发挥着知识功能。午时三刻在话语层面的精确性赋予同时发动的行刑...
关键词:午时三刻 死刑时间 知识功能 攻守默契 倒计时 
为何古代死囚在秋后问斩,必须午时三刻?
《报刊荟萃》2019年第11期98-98,共1页无风起念 
一个人,倘若做了坏事,就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建立起公正公平的社会体系,才能够造就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人们开始聚居生活后不久,便产生了刑罚。而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监狱也被建立了起来,里面关押着不少犯了错误...
关键词:和平友好 公正公平 监狱 午时 关押 
午时三刻“问斩”的奥妙
《文史天地》2019年第8期93-93,共1页王晓峰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当时人看来,午时三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
关键词:犯人 阳气 午门 
午时三刻
《建筑工人》2018年第5期55-55,共1页安长军 邵亚娟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人们常常会看到“午时三刻”行刑的情节。那么,是不是中国古代法律规定行刑的时刻必须在“午时三刻”呢?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行刑的时刻只能在未时至申时这段时间内,并不是在午时三刻。而明清...
关键词:法律规定 小说 中国 明清 
午时三刻
《作家》2018年第1期81-88,共8页朱辉 
少妇秦梦妮,年过三十,有一夫一女。她捌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郁闷的少年,随后就进入了修正主义的成年。十八岁即算成年,那一年她考上了大学,一个普通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她中学成绩一般,走偏门报了艺考,人家也就要了。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 普通大学 修正主义 成年 
古时斩首为什么都选在午时三刻?
《人生与伴侣(极品)》2017年第6期43-43,共1页西西图吧 
古代自唐以后将十二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午时三刻即午正三刻(非午初三刻)。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约当日12点45分。
关键词:《说文》 古代 情感 生活故事 生活美文 生活哲理 
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中外书摘》2016年第4期100-101,共2页赵伟 
古人是用什么擦屁股的现代人在上厕所后,都用专门的卫生纸来擦拭。但是,造纸术直到汉代才由蔡伦发明,那么汉代之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厕后擦拭的呢?据考证,早期的人们使用的“厕纸”是竹片,即使是皇帝也不例...
关键词:死刑 古代 日常生活 卫生纸 现代人 造纸术 汉代 
“午时三刻”开斩的讲究
《政府法制》2015年第36期47-47,共1页刘伟 
为什么古代要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呢?究竟有什么讲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关键词:"午时三刻" 行刑 历史 中国 
中国古代为何总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老年世界》2015年第6期24-25,共2页昇活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
关键词:古代 中国 《水浒传》 英雄 宋江 
中国古代为何总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
《民间传奇故事》2015年第15期41-41,共1页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关键词: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