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喻

作品数:55被引量:6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田海平罗久韩冷鲁洪刘海娟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党政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今天》《教育学术月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以“洞穴喻”反思人的媒介化生存
《新媒体研究》2024年第6期90-92,96,共4页赵晨宇 
面对人的媒介化生存,从“构成思想”的角度出发,在发现媒介显性工具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媒介化”对人类生活的全面统治危机。那么,从“反思思想”的角度看,也应对“人的媒介化生存”进行必要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我们发现,媒介已构成...
关键词:媒介化生存 数字媒介 比较分析 洞穴喻 媒介世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正义观——基于《理想国》中的“洞穴喻”隐喻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周妍璇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
关键词: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性 正义 
洞穴之外,习惯之外
《中学生百科》2022年第20期53-54,共2页菜小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囚徒们唯一所见即为影子,于是自然而然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他们已经习惯于投影所见,并且深度地习惯于自己的习惯,《龙与地下铁》中的龙亦是如此。龙,在我们祖先古老的想象中应该是威风...
关键词:《理想国》 洞穴喻 习惯 真实存在 柏拉图 自然而然 
从“洞穴喻”看柏拉图对“善”的追求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2年第20期50-52,共3页马俊逸 
柏拉图通过“洞穴喻”,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哲学使命,洞穴中的囚徒在挣脱了枷锁之后走出洞口、寻求太阳的道路,便象征着人们对于统摄一切的原则——“善”的追求。在追寻万物生长真正的原因即太阳的过程中,即便有痛苦也无法阻挡囚徒对...
关键词:洞穴喻  哲学王 
柏拉图洞穴喻的后殖民解读——以康拉德《进步前哨》为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125-128,共4页安芳慧 周苹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两个白人男性主人公被派到了西非殖民地,负责与当地土著进行贸易。二人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造成卡利尔被凯亦兹误杀,凯亦兹自杀的悲剧。从后殖民的角度来看,“文明”与“野蛮”发生在两...
关键词:康拉德 《进步前哨》 后殖民 柏拉图洞穴喻 
基于洞穴喻的柏拉图教化思想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9期42-44,共3页庞韵林 
洞穴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洞穴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化思想。柏拉图的洞穴喻思想展示了教化的场景、探讨了教化的本质、教化的方法、教化的过程、教化的目的、教化的困境、洞穴中的囚徒和自由人、以及重返洞穴的哲人。...
关键词:柏拉图 洞穴喻 教化 囚徒 哲人 
试论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以存在主义师生观赋新洞穴喻
《今天》2020年第18期27-27,29,共2页吴莹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尤其在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要求使师生关系更显复杂。为明晰何谓理想的大学师生关系,本文以柏拉图“洞穴喻”开篇,在深刻体会其教育隐喻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指出其存在的乌托邦倾向,继而以存在...
关键词:洞穴喻 存在主义 师生关系 
柏拉图的“洞穴喻”研究
《新丝路》2020年第9期198-198,200,共2页李文熠 
在古希腊,民众曾视“科学与哲学之祖”泰勒斯为“只顾天空不看脚下”的异类,对哲人生活难以理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开头通过“洞穴喻”生动地说明了民众生活的现状,进而说明哲人生活与民众生活不可避免地冲突原因“。洞穴喻”...
关键词:柏拉图“ 洞穴喻” 四假相说 
柏拉图“洞穴喻”对当代人的思考
《女人坊》2020年第1期00236-00236,共1页吕旭阳 
柏拉图被大多数人称为东方的孔子,他提出了形而上学理论,奠定了西方哲学理论的基石。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洞穴喻”,是他一系列理论的精华。“洞喻”观点揭示的内涵与教育的本质其实不谋而合,都促使人们追求灵魂转向,最终使人获得更...
关键词:“洞穴喻” 可知世界 理念 灵魂转向 
如何走出洞穴——《理想国》"洞穴喻"解读
《山东青年》2019年第6期206-208,共3页饶彬成 杨英娟 刘双艳 郑桦 
《理想国》中的"洞穴喻"在教育方面的寓意深刻,它不仅为所有时代诊断出一个少数真知和大多数意见之分离的悲观现状,而且启发我们去探索大多数人停留于意见,陷入认识迷雾的原因及类型,并为引导大多数人走出各种各样的"洞穴"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柏拉图 洞穴喻 囚徒 教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