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形象

作品数:105被引量:14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人恩纪健生杨真真曹小晶张利玲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林黛玉形象解读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12期95-97,共3页俞王毛 刘莉 
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编号:SZUNSYW2023-1171)。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是作者最为钟爱的人物。林黛玉的性格丰富复杂。她是多愁善感的小姐、才华横溢的诗人、率性天真的赤子。准确解读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有助于推进小学阶段《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进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林黛玉形象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与林黛玉形象对比分析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1期23-25,共3页黄珺斐 
史湘云才华横溢、气质绝美、性格直爽,颇有魏晋名士风度;林黛玉腹有诗书、哀婉凄美、忧郁直率,满是湘楚文化气息。两个不同的人物,却又有着诸多经历和境遇上的相似,如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作者曹雪芹对史湘云的偏爱不输第一女主角林黛玉...
关键词:《红楼梦》 史湘云 林黛玉 魏晋名士 湘楚文化 
论马如飞对林黛玉形象的艺术改造
《汉字文化》2023年第22期95-97,共3页王雅倩 
马如飞选用120回本《红楼梦》作为底本,并采纳了《红楼圆梦》等续书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及市民阶层的审美偏好,对林黛玉形象进行了改造。总体上看,他的改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林黛玉的游子和孝女身份的强调。二是极...
关键词:马如飞 弹词开篇 林黛玉 
由外形到内蕴——论林黛玉形象的多层次构建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11期13-15,共3页王欣羽 
作为经典著作《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林黛玉又被称作“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而其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她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不无关联。通过由外形到内蕴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在艺术选择、性格赋予、思想寄托层面对黛玉形...
关键词:林黛玉  红楼梦》 人物形象 多层次构建 
在第二届“《红楼梦》跨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致辞
《曹雪芹研究》2022年第2期1-2,共2页胡德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石亚洲校长做了一个很好的发言,他在开头和结尾都把植物园的春天描绘得很美好,而且感情也很充沛。我觉得这场会议融合了天时之利与人和之慧,开得很好。非常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和曹立波教授主持举办第二届“《红楼梦》跨...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形象 科学技术应用 跨文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数字智能 研讨会 植物园 
从《红楼梦》中花、鸟意象看林黛玉形象的深层内涵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78-82,共5页王敏 
以花喻人、以鸟比人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红楼梦》中与林黛玉相关的花、鸟意象尤其繁多。太虚幻境中多处以花、鸟为喻体点破林黛玉悲剧命运之缘由和结局;与黛玉同处一现实世界的红楼中人、物亦以花、鸟来形容、衬托林黛玉之凄美、...
关键词:《红楼梦》 花、鸟意象 林黛玉形象 深层内涵 
潘金莲与林黛玉形象的本我与自我比较
《文学教育》2022年第14期47-49,共3页丁雪露 
本文主要从“自我”和“本我”的角度解读潘金莲和林黛玉两个艺术形象,林黛玉和潘金莲在形象解读中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其实他们正体现了小说人物塑造从“本我”到“自我”的一个过渡,这种人格的选择不仅导致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暗示着小...
关键词:《红楼梦》 《金瓶梅》 自我 本我 林黛玉 潘金莲 
评新编古装粤剧《黛玉》
《南国红豆》2021年第6期55-57,I0002,共4页红豆糖 
说到《红楼梦》,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林黛玉和贾宝玉。作为清代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古往今来历代的读者在他俩的身上赋予了太多的想象和解读。在戏剧上,历代表演艺术家们塑造出来的林黛玉形象更是层出不穷...
关键词:文学巨匠 林黛玉形象 黛玉 《红楼梦》 经典人物形象 王文娟 贾宝玉 陈晓旭 
论《品花宝鉴》中杜琴言对林黛玉形象的扭曲继承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77-81,共5页刘玉伟 
道光年间以伶人、名士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世情小说《品花宝鉴》,人物多有历史原型。而主人公男伶杜琴言,则属"向壁虚构",主要继承了《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从小说中对其清冷、钟情、自怜、多愁的性情,男女兼备的"第三性征"...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品花宝鉴 杜琴言 继承关系 
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以林黛玉形象为例被引量:3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5-28,共4页袁小松 
2017年度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上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公共选修课《“魏晋风骨”品论》为例”(2017JGYJ03)。
古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嵇康作为中国魏晋时期精于古琴的名士代表,展现了当时高标于世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红楼梦》在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对嵇康的名士形象进行了艺术的临摹,通过对林黛玉有关古琴...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嵇康 古琴 魏晋风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