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

作品数:1970被引量:592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徐朔方陈家桢李金灵石钟扬杨琳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概念整合模式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葛氏译文为例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67-75,84,共10页吕雯霞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农科建设视阈下翻译专业本科生职业翻译能力培养研究”(220900630054210),主持人:张志超。
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译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文化负载词英译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型概念整合模式,研究发现,《我不是潘金莲》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动态且完整地示例了译者在翻...
关键词:概念整合模式 文化负载词 策略选择 翻译风格 
“潘金莲”何以成为“新潘金莲”——以欧阳予倩《潘金莲》为中心
《文学与文化》2024年第4期90-99,共10页蒋春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阳予倩文献深度发掘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批准号:21&ZD350)阶段成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JX05)阶段成果。
本文从新的视角分析了欧阳予倩《潘金莲》一剧的创作中传统“潘金莲”形象如何成为“新潘金莲”,即这部作品如何从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创新,包括思想意识方面宣扬“爱”的主题以及对“力与美”的崇拜,内容方面书写场景的重新选择和清晰的...
关键词:欧阳予倩 《潘金莲》 潘金莲形象 戏剧创新 去淫化 
试论话剧《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民族化人物形象塑造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21期47-50,共4页杨雨婷 陈亦愚 
话剧作为一个“舶来品”进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剧作家的关注,在他们的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下,对于“话剧民族化”这一课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他们追寻答案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推动着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进程,怎样塑造具有...
关键词:诗化现实主义 《我不是潘金莲》 人物形象塑造 话剧民族化 李雪莲 舶来品 剧作家 
二指提旌
《河北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11期64-64,共1页韩田鹿 
想到这个题目的缘由,是因为武松面对“金莲戏叔”时的愤怒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作为好汉的武松,其拒绝潘金莲的诱惑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之举,但也有欠妥之处,那就是他粗暴的做法给潘金莲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而可说埋下了...
关键词:沈起凤 潘金莲 武松 《谐铎》 心理创伤 好汉 读书人 
剧作中潘金莲与周繁漪形象的比较研究
《今古文创》2024年第37期76-79,87,共5页刘若彤 
潘金莲这一人物脱胎于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1927年,欧阳予倩创作话剧《潘金莲》,对她的形象作了另一番更具启蒙性的解构。周繁漪这一人物则出自现代剧作家曹禺的《雷雨》,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直至今日仍是卖...
关键词:潘金莲 周繁漪 封建压迫 自由解放 人物塑造 
时代新人的舞台想象——“潘金莲”与欧阳予倩笔下的女士们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60-74,共15页郭富民 
2024年中央戏剧学院“南国艺术运动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成果。
以欧阳予倩为代表的戏剧前辈一直在为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寻找时代新人,欧阳予倩对时代新人中的“新女性”尤为关注,塑造了大量舞台艺术形象。20世纪20年代由南国社演出的《潘金莲》,使新女性的形象鲜明度和反抗激烈程度达到了峰值,这个形...
关键词:欧阳予倩 潘金莲 新人 新女性 演剧体系 
“新程式”的舞台呈现——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戏剧之家》2024年第20期36-38,共3页雷雅涵 
作为传入中国的舶来品,戏剧工作者们应持续重视并探索着将话剧本土化,致力于吸收中国传统戏曲中写意性、程式化的精华瑰宝。我国新锐导演丁一滕在戏剧实践中贯彻自己的“新程式”创作方法,他主张以身体为表演内核,从传统的戏曲程式表演...
关键词:“新程式” 我不是潘金莲 女性形象 新形象 
经济社会变迁下的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金瓶梅》为例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13期11-13,共3页钱晓涵 
明清小说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涵盖历史、传奇、神话、世情等多种体裁,展现了明清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这些小说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塑造、情节构思和叙事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明清之...
关键词:《金瓶梅》 明清小说 生活画面 晚明时期 文学作品 经济社会变迁 潘金莲 人物形象塑造 
我不是“潘金莲”——评小剧场粤剧《金莲》
《南国红豆》2024年第2期56-57,共2页沈超凡 
去年12月27日晚,荣获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小剧场粤剧《金莲》,在广州正佳大剧院隆重演出。前来观看演出的人颇多,其中不乏许多会说粤语或者不会说粤语的年轻人,这也说明了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前景依然充满希望。在演出的最后...
关键词:小剧场 演出 粤剧 潘金莲 粤语 传承和发展 艺术节 年轻人 
绝望的主妇:论欧阳予倩话剧《潘金莲》的情欲叙事与戏剧美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26-33,94,共9页周宏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阳予倩文献深度发掘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1&ZD350)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欧阳予倩的剧本《潘金莲》及其舞台演出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戏剧的角度分析欧阳予倩的戏剧思想。欧阳予倩在为潘金莲翻案的过程中,借由她对于浪漫爱情的向往,表达了追求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五四伦理价值观。他将潘金莲从“历史...
关键词:欧阳予倩 跨文化戏剧 戏剧美学 五四文化 现代中国与世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