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生活

作品数:359被引量:572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万建中陶思炎孙信茹赵泽洪刘晓春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日常生活研究的学术反思与实践路径(笔谈)
《民间文化论坛》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萧放 户晓辉 李牧 
民俗传统与中国当代日常生活秩序的重建民俗学是研究人民生活文化的学问,它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对民俗生活事象的掌握,进而理解普通人生活中的个体情感与社会需求,以及日常生活背后的行动逻辑与文化传统的力量。...
关键词:民俗生活 民俗传统 个体情感 民俗学 学术关怀 日常生活 正常状态 
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被引量:1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62-74,157,共14页彭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认同、身份政治与美国民俗学知识生产研究”(项目编号:17BZW172)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并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美国公共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非遗公约》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框架。以1999年教科文组织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会议对1989年联合国《保护民间创作建议...
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美国公共民俗学 华盛顿会议 史密森民俗生活节 社区参与 
冬至消寒会考论
《古今农业》2024年第4期124-134,37,共11页贺少雅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设立的2021-2022年度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研究课题“中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非遗保护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实践探索及路径优化研究”(22JCC059)阶段性成果。
消寒会是主要传承于古代王公贵胄、富商巨贾和文人群体中的一种冬日消寒习俗。消寒会始见于唐代,主要表现为冬日饮酒驱寒、娱乐消遣,后延传至宋元时期。明代以后,消寒会不仅直接与冬至节气相融合,还增加了文人诗会活动,习俗内容更加丰富...
关键词:冬至 消寒会 诗会 雅集 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
《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6期5-15,共11页萧放 叶玮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编号:21ZDA076)的阶段性成果。
在新时代,如何充分运用民俗文化传统,发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俗学界应当深入探讨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从精神信仰、口头传统与民间文...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神纽带 民间文艺 民俗生活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陕北民歌发展研究
《音乐生活》2024年第11期13-16,共4页曹云 王安潮 
2024年度榆林市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HZ0998);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陕北民歌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
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产生于陕北高原的民俗生活与人文风情之中,浸润历史与传统的文化芳泽,遗存有黄土高原上的人文故事与情感生活,与先秦《诗经》、汉代“乐府歌”有渊源关系。在音乐化的形式发展中,产生了信...
关键词:陕北民歌 赋比兴 民间文艺 音乐化 情感生活 人文风情 民族民间艺术 民俗生活 
主客位的消弭与日常生活的在场——评《山中歌者:大理石龙白族村民的生活世界》
《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9期I0010-I0010,共1页曹琳 
《山中歌者:大理石龙白族村民的生活世界》一书是一部深描云南大理剑川石龙村的具有反思性质的村落民族志著作。该著作奠基于作者长期且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石龙村民日志记录,以剑川石龙白族村落的生计方式、歌会艺术、民间信仰和日常交往...
关键词:生计方式 日常交往 日志记录 民俗生活 大理石 深描 白族 民族志 
云南艺术文化的多元混融与交织共进——评《云南艺术文化史论集》
《中国教育学刊》2024年第8期I0008-I0008,共1页曹琳 
《云南艺术文化史论集》一书是段炳昌先生的一部集中讨论云南艺术史、云南文学史、云南民族文化和审美文化的论文集,囊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学、文化史乃至民俗生活的细致描述和具体分析,讨论范围时空跨度大、内容涵盖广。《云南艺...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民族文化 宏观把握 民俗生活 地域单元 审美文化 层次组织 唐宋时期 
嘉兴古塘村灶头画的传承与发展
《寻根》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徐晨蕾 李晓东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9ZD22)阶段性研究成果。
灶头画是我国南方受众广泛、内容多样的非遗之一,对村社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对灶头画的研究较为初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间艺术层面,探讨灶头画的基本形态、花纹图案以及艺术价值,较少关注其作为生活文化...
关键词:文献资料 口述资料 文化传承 花纹图案 乡村振兴战略 浙江省嘉兴市 民俗生活 传承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俗方位与时代路向——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的视角被引量:3
《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王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赓续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编号:22BMZ075);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揭榜挂帅”专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机制研究”(编号:2023JBGS14)的阶段性成果。
中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是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果,包含从区域到国家的不同认同层次,包含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俗生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基础,多民族民俗传统赓续中华民...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体 民俗方位 时代路向 
民俗生活视域下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功能研究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李红云 
章丘梆子,又名“东路梆子”“东路讴”,是山东地区较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经田野调查发现,黄露泉村章丘老梆子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三百多年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丘老梆子与当地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特征。文章以黄...
关键词:章丘老梆子 民俗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