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时效

作品数:71被引量:8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高洪宾何海彬宋雅芳徐英荣陈前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我国举证时效制度之检讨被引量:1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26-32,共7页赵洪方 
举证时效制度乃指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行为须在规定之期限内完成,若当事人怠于举证将会受到证据失权或费用制裁之惩罚的一项证据规则。其制裁方式主要有二:证据失权与费用制裁,若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举证逾期其可能承担证据失...
关键词:举证时效 证据失权 审前程序 答辩失权 
论民诉法修改后的证据制度
《特区经济》2015年第1期128-129,共2页梁梓 
证据制度是一国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立法与民众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都是要求必须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而司法实践,我国立法者逐渐意识到过分强调客观真实会导致诉讼的拖延,不但不利于诉讼效率与经济的...
关键词:举证时效制度 民诉法修改 问题与建议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制度
《企业导报》2013年第5期183-184,共2页史小薇 
民事诉讼证据举证制度是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举证制度的改革,已有十多年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和经验。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开展,举证制度的改革又暴露出许多疑点、难点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审判方式的纵深...
关键词:民事诉讼 举证时效 举证责任 分配制度 
试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36-139,共4页王振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逐年增加,新型案件不断出现,如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诉讼中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各证据间的效力及证人权益的保障等是近几年来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就民事诉讼的有关证据制度的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证据解释 证据效力 举证时效制度 
浅议“可视为新的证据”制度及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影响
《天津法学》2010年第2期87-91,共5页乔立鹤 王子健 
2008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审监程序司法解释,提出了"可视为新的证据"作为启动再审程序的条件。然而",可视为新的证据"作为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条件及应用与再审"新证据"近似却存在着不同,容易混同,故本文拟通过...
关键词:可视为新的证据 新证据 证据失权 举证时效 再审程序 
论审前程序的改革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00-104,共5页胡钧凝 
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特定程序在民事纠纷解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我国审前程序的立法是滞后的,其缺陷体现在:诉答功能软化,争点无法在审前准备阶段形成;对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缺乏必要的程序保障;举证时限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
关键词:审前程序 诉答 举证时效 释明权 
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之确立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23-24,共2页杨西玲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我国的民事证据举证时限制度,克服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所造成的证据突袭、恶意拖延诉讼、浪费司法资源、破坏生效判决既判力、损害诉讼程序安定性等缺陷,但现行法律规定在适用时仍有一些不足,妨碍...
关键词:举证时效 证明责任 诉讼效益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效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49-52,共4页高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目开始施行,该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它标志着我国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主义的转变。文章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其立法构建,逾期举证法律后果以及适...
关键词:举证时效 举证期限 证据失权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被引量:2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92-93,共2页罗安成 
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司法改革实践,提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应从明确被告提交答辩状的义务、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建立法官主持下的证据交换制度和建立举证时效制度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证据交换 举证时效 
试论民事诉讼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80-81,共2页孙爱民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就举证时效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能够在司法实务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程序安...
关键词:民事诉讼 举证时效 理论基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