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

作品数:942被引量:1409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李凤梅朱道华彭泽君陈兴良刘明祥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共犯人关系的再思考被引量:40
《法学研究》2020年第1期134-153,共20页张明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16ZDA060)的阶段性成果
刑法总则规定了哪些参与人,刑法对共犯人如何分类(参与类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国刑法总则虽然规定了主犯、从犯、胁从犯与教唆犯四种情形,但不能据此认为这四种情形就是对共犯人的分类。刑法理论必须以罪刑法定原则为根据,确定刑法...
关键词:共犯人 主犯 共同正犯 教唆犯 
受贿犯罪保护法益与刑法第388条的解释被引量:45
《法学研究》2017年第1期66-79,共14页黎宏 
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据此来理解受贿犯罪,则刑法分则第8章所规定的受贿犯罪不再只是"以权换利",即侵害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而是扩展至行为人凭借其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即影响力,进行...
关键词:受贿罪 斡旋受贿 职务行为的公正性 类似教唆犯 
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被引量:39
《法学研究》2015年第6期98-115,共18页刘明祥 
"间接正犯"是德、日刑法学为弥补限制的正犯概念与极端从属性说所带来的处罚漏洞,而不得不提出的"补救概念"。尽管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无法得到合理论证,承认间接正犯概念会产生许多弊病,甚至会动摇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的根...
关键词:间接正犯 犯罪参与体系 区分制 单一正犯体系 教唆犯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被引量:90
《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180-194,共15页周光权 
如果体系性地考虑刑法总则关于共犯的规定以及分则关于拟制正犯的规定,就应该认为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采用区分制而非单一正犯概念,共犯从属性说应该得到肯定。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只能解释为教唆犯教唆...
关键词:共犯 区分制 教唆未遂 实行从属性 刑法客观主义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被引量:60
《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139-149,共11页刘明祥 
我国刑法采取的是单一正犯体系,教唆犯从属性说无存在的法律基础,用此说来解释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不具有合理性。应当将其解释为被教唆的人没有按教唆犯的意思实施犯罪,具体包括四种情形:(1)教唆犯...
关键词:教唆犯 被教唆 犯罪 解释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被引量:59
《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45-57,共13页何庆仁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教唆犯是广义教唆犯 ,它具有两种表现方式 ,即狭义教唆犯和以教唆的行为方式实施的间接正犯。狭义教唆犯是人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教唆犯 ,它只具有从属性 ;以教唆的行为方式实施的间接正犯仅具有独立性。从解释论上看 ,我...
关键词:刑法 教唆犯 共同犯罪 间接正犯 立法模式 中国 
论共同过失犯罪被引量:6
《法学研究》1993年第2期29-34,共6页侯国云 苗杰 
关于过失共犯的问题,在世界刑法学界早有争论.日本著名刑法学者冈田朝太郎博士、大场茂马博士、腾木勘三郎博士等都坚持过失共犯论.前苏联著名刑法学者特拉伊宁亦持此种见解,他说:'在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过失实施的情况下,就发生过失的...
关键词:共同过失犯罪 刑法学者 暂行新刑律 共犯论 特拉伊宁 从重处罚 司法实践 过失行为 教唆行为 冈田朝太郎 
共同犯罪与身份被引量:22
《法学研究》1986年第5期20-25,共6页马克昌 
在刑法分则中的大多数犯罪任何人都可以构成,如杀人罪、伤害罪、抢劫罪等等;但也有一部分犯罪,必须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的身分才能构成,如贪污罪、受贿罪,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这一类犯罪是特殊主体的犯罪,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叫做"...
关键词:教唆犯 特殊主体 同案犯 从犯 帮助犯 共同正犯 共同实行犯 
教唆犯不是共犯人中的独立种类被引量:22
《法学研究》1986年第3期42-44,共3页张明楷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概念,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六条分别对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作了规定。据此,法学界不少同志认为,我国刑法对共犯人采取了四分法,即将共犯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这样。
关键词:教唆犯 主犯 同案犯 从犯 帮助犯 
试论传授犯罪方法罪被引量:1
《法学研究》1984年第4期30-34,共5页肖常纶 
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除对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几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在量刑上决定可以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外,还专门把"传授犯罪方法罪"作为一个新的...
关键词:传授犯罪方法罪 教唆犯 犯罪活动 社会危害性 同案犯 犯罪手段 犯罪方法 现犯罪 本罪 社会管理秩序 教唆行为 罪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