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感

作品数:1105被引量:66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任涛徐世玉张清华张丽云周易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美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也谈年画危机
《美术》2015年第3期97-98,共2页赵修道 于新生 王法堂 
由于对民间木版年画这一艺术形式感兴趣,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并尝试着创新。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的工作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在不同阶段创作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并未感到什么危机,也没有特别留意它的处境是高峰...
关键词:民间木版年画 危机 形式感 艺术 
在恰当与不恰当之间——臆读何曦
《美术》2009年第12期84-87,共4页陈翔 
何曦的画在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的同时,总给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弦外之音,这种象外之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悦目的同时,也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思考。有时严肃,有时戏谑,有时欲言又止,有时似是而非。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看,...
关键词:耐人寻味 似是而非 形式感 戏谑 
形式感和精神美--许钦松的版画艺术被引量:2
《美术》2008年第7期72-77,共6页邵大箴 
人们评价艺术创作往往着眼于作品本身的形式感染力,这没有错。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形式美感,不能吸引观众的视线和征服他们的心灵,就不能被称为优秀作品。但是,艺术作品中还包含其他一些深藏在形式语言后面,常常不为人觉察的因素,那...
关键词:版画艺术 精神美 形式感 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 形式美感 优秀作品 形式语言 
形与色的变奏
《美术》2008年第1期86-91,共6页潘力 
王克举早在20年前就开始思考“如何画得像一张画”,即绘画本身的问题。正如他后来所总结的那样:“不刻意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只讲求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和画面各种对比关系的层次安排。点、线、面的构成是画面形式感的基础元素,当绘画...
关键词:变奏 层次安排 对比关系 色彩关系 形式语言 画面 空间感 形式感 
王奇志插图作品在美获首奖
《美术》2001年第3期78-78,共1页佳木 
2000年5月3日——27日,在纽约美国插图家协会大楼,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美艺术院校插图专业学生奖学金大赛作品展。这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美国插图家协会主办的大赛。这个大赛一直受到全美各艺术院校插图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热...
关键词:艺术院校 插图 作品 西方现代艺术 萨尔瓦多·达利 大赛 高年级学生 形式感 2000年5月 20世纪 
创作·认识·体会
《美术》1998年第3期24-25,49-51,共5页张平良 
我在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之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儿童读物美术编辑工作。 我的艺术世界总是与我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联系在一起的,使我能够对艺术的审美和形式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说我的绘画创作在70年代以前因工作关系...
关键词:绘画创作 艺术创作 70年代以后 表现手法 艺术语言 形式感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世界 美术编辑 儿童美术 
王流秋的画
《美术》1996年第12期33-34,共2页朱金楼 
中国传统画论历来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王流秋自己亦相信“先要有高格调的人,才有高格调的画”。我与王流秋相识相交已久,他为人的格调是很高的,他的画我认为亦是格调很高的。王流秋的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
关键词:素描 民间形式 油画静物 三个时期 印象派 冲突与融汇 形式感 代表性 寂寞的灵魂 生活经验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创作过程和一些体会
《美术》1996年第7期31-32,共2页钱绍武 
早在8年前,中共北京市委就决定树立抗战纪念碑。当时所采取的是普遍征稿的办法,让北京市几个创作单位出稿投标,于是哪个单位,都只是一般性的投入,其结果,当然是选不出高水准的设计稿,一拖就是8年。今年北京市委大概觉察到“投标”的弊病...
关键词:抗日战争 创作过程 烈士纪念碑 青年教员 群雕 形式感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雕塑 中国抗日战争 
“咬定青山不放松”——有感于“大路”的创作道路
《美术》1996年第2期25-27,共3页赵友萍 
“大路画展”已举办10届了,每当欣赏展出的作品时,心中总是涌出鲁迅先生的名言:“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大路画家群体已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路。 70年代末至今,曾有不少“群体”出现又消失...
关键词:筑路工人 画家群体 形式感 创作道路 崇高之美 艺术创作规律 象征意义 走自己的路 根本保证 襄渝线 
一位侗人的山水——杨长槐山水读后
《美术》1995年第11期61-62,76,共3页刘曦林 
杨长槐,是我认识的第一位侗族画家,也是我认识的唯一的侗族人。他使我想起新疆的哈孜艾买提,内蒙的妥木斯,在我眼中,他们都是自己民族的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聪明智慧和文明。由于历史的原因,边远的兄弟民族在古代也远...
关键词:中原文化 中国画 山水画 艺术家 侗族 表现力 形式感 人格精神 兄弟民族 画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