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外交

作品数:167被引量:169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印少云许冠亭熊斌贾中福马建标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复旦大学徐州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新步幅——以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中国分会经济学论文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6期175-189,共15页李萌 邹进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批准号:21&ZD07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国时期太平洋国际学会有关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的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1AJL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于1925年创立,至1950年解散。它是由政商学界上层人士主持,并由经济事务工作者、经济学者参与的国民外交、学术研究团体。作为民国时期太平洋区域存在时间长、极富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分会,...
关键词: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 国民外交 学术研究 中国经济学者 中国经济学 
第三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沈阳筹备会述论
《兰台世界》2024年第11期145-149,共5页顾延欣 
大连市社科联项目“旅顺口区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与价值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23dlskzd256);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民众反日斗争研究(1927—1931)”(项目编号:2021xjqn30)。
“满蒙问题”是1929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暨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中国分会会长余日章等人于1929年8月在辽宁沈阳召开了出席第三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的中国代表...
关键词:“满蒙问题” 沈阳 国民外交 筹备 
1910年杭州迁移日商案研究
《近代史学刊》2023年第1期233-248,311,共17页敖光旭 黄翊民 
清政府与列强对通商口岸的界定历来存有歧义,外人趁隙频繁突破清政府的限制,进入通商口岸城市内从事经营活动,1910年的杭州反日风潮就是因此而起。风潮爆发后,浙江当局谋以善后交涉为契机,一扫外人入城之积弊。是时国民外交兴起,绅商也...
关键词:杭州迁移日商案 中日交涉 国民外交 绅商 
广东地方当局与战后收回港九运动(1946—1948)
《民国档案》2022年第2期104-118,共15页陈锦涛 吴青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在香港问题上踌躇不进,致使英国重返香港。以张发奎为首的广东军政当局,鉴于武装封锁澳门的失败,在对港问题上,奉行“寻求机会、制造借口、纵容部属、扩大事态”的方针,欲以先行动再交涉的办法收回主权。在广东军...
关键词:收回港九运动 广东当局 参议会 国民外交 国民政府 
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海外演讲史实考释
《中国穆斯林》2022年第3期79-84,共6页谢忠强 
山西省社科联2021-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感受百年大党的冲霄之气》(项目编号:SSKLZXKT2021005)阶段性成果。
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建而往亚非伊斯兰国家进行民间外交的穆斯林爱国团体。;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在亚非伊斯兰国家从事国民外交活动期间,除了参加重大集会、拜谒各国政要及名流、访问各国人民团体与...
关键词:伊斯兰国家 民间外交 国民外交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 回教 演讲 穆斯林 人民团体 
“五卅惨案”后的中英外交
《上海滩》2022年第5期38-39,共2页黄心禺 
“五卅惨案”后中英外交上的一种变化,时人称“国民外交”,后来人称“革命外交”。经此次外交后,中英关系亦起了巨大变化。地方事件升温成为外交事件1925年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外籍巡捕向学生开枪,致4人当场死亡。
关键词:五卅惨案 中英关系 外交事件 国民外交 中英外交 上海公共租界 巡捕 
商人外交视野下的厦门公民会与海后滩案(1921~1922)
《闽台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14-21,共8页彭艳华 李家鑫 
1921年5月,太古洋行在厦门海后滩修建栈桥码头,触发中英主权争端,引发海后滩案。以商人势力为主导的厦门公民会不仅指派代表赴京请愿,还发起抵制太古洋行业务运动。英国政府不予交涉的强硬态度,遂致该团体抗争陷入困境,其继而鼓动舆论...
关键词:租界 太古洋行 商人 国民外交 厦门公民会 
报刊舆论、话语重构与社会变迁:1905年上海会审公廨案新探
《近代中国》2021年第1期87-103,共17页曾荣 
近代中国日益发达的报刊舆论,往往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引发内外政策的演变、话语内涵的重构,乃至社会思想的变迁。1905年上海会审公廨案爆发后,中国知识阶层与趋新人士借助报刊舆论的力量,发动各界民众及社会团体举行...
关键词:报刊舆论 文明排外 会审公廨 社会变迁 国民外交 内外政策 话语重构 学界人士 
从监督到合作:华盛顿会议期间国民代表余日章与北京政府关系考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9期122-134,共13页蒙应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近现代博览会通史”(项目编号:13&ZD0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桑干河流域沦陷区民众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9BZS062)资助。
因北京中央政府权威衰微,所产生的"谁能代表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资格之争,加剧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对立,无法实现统一对外的外交原则。中国社会为维护国权、监督北京政府,遂推选余日章为国民代表之一,介入国家权力的外交层面,参加华盛顿...
关键词:余日章 国民代表 华盛顿会议 国民外交 国家与社会 
从“国权”到“国民”——五四变局与研究系国民外交的缘起被引量:1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45-64,共20页傅正 
研究系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毋庸置疑,学界大体上呈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或是赞扬研究系推动了思想启蒙,或是批判研究系为一党之私而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然而无论是启蒙还是党争,都不会凭空发生,它们毋宁说是民初宪政危机的产物。《...
关键词:五四运动 研究系 国民外交 国会专制 连带责任内阁 国民制宪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