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歌

作品数:75被引量:5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辛小飞赵敏俐马世年孔庆蓉杨迅滋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琴入诗与汉代诗、赋创作
《社会科学论坛》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王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晋琴学文献生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ZW057。
乐器作为一种题材,自汉代开始进入文学视野。古琴在汉代成为楚声楚歌的主导乐器,“援琴而歌”成为汉代诗赋中的固定意象。古琴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使其在汉代文学中成为某种符号化的象征,对汉代诗体、诗歌抒情方式及...
关键词:乐器 古琴 汉代诗歌 汉赋 影响 
论汉代诗歌对空间距离的书写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4期154-156,共3页杨晨 
在汉代诗歌中,存在着不少对空间距离的书写,这些书写空间距离的汉代诗歌中,有的以空间距离之近衬不能相见之苦,有的以空间距离之远表相会之难,大多以书写空间距离来抒发思念之情。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体现...
关键词:汉代诗歌 空间距离 思念 
长歌行
《工会信息》2022年第16期29-29,共1页汉乐府 停云 
作品赏析:两汉乐府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北宋郭茂倩编繁《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
关键词:《乐府诗集》 鼓吹曲辞 郊庙歌辞 相和歌辞 汉代诗歌 长歌行 郭茂倩 乐府诗 
江苏汉代诗歌之“楚调”“乐府”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76-83,共8页王韬 
汉代诗歌承楚调,高祖、武帝皆以楚调歌咏,风气历被两汉宫掖而不衰,遂有鲁迅“汉宫楚声”之说。江苏汉代诗歌首推《垓下》《大风》,二者皆楚调。较诸“刘项原来不读书”,武帝雅好诗赋,所作歌诗亦多为楚调,能兼蓄慷慨之音、缠绵之旨。汉...
关键词:楚调 乐府 杂歌谣 
汉代诗歌文献流传史及“七言”的集体性亡佚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2年第1期21-30,共10页李会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权力话语下的汉代诗歌史研究”(项目编号:19BZW060)的阶段性成果。
除史书外,现存汉代诗歌634首主要通过乐府文献、汉人别集及历代诗文总集三种方式保存和流传下来。流传过程中,汉代诗歌经过了历次"书厄"和各种自然性毁损,以及各种选择性的去取。汉后歧视"七言"之风导致晋至南朝时期人们编撰诗文总集时,...
关键词:汉代诗歌 七言 集体性亡佚 
试析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
《新乡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39-41,共3页张烁 
虽然汉代诗歌在文学史中所占篇幅较少,但生命意识却在其中得到了较集中的体现。汉代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时间流逝和万物变化的感叹,二是对死亡的哀叹和及时行乐的呼唤,三是对求仙和长生不老的追求。生命意识贯穿...
关键词:汉代诗歌 生命意识 生死 
丝绸文化与汉代诗歌的交融及成因分析
《视界观》2020年第2期0378-0378,共1页殷永建 
丝绸文化是我国历史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为物质形态与文化载体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特别是在汉代时期,国家百业繁荣昌盛,丝绸生产与丝绸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丝绸文化。 下面文章以此为基础对丝绸...
关键词:丝绸文化 汉代诗歌 诗歌交融 文化交融 
论《古诗源》对汉诗的独特定位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9年第3期49-55,73,共8页叶飞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华‘诗教’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019]-JKGHYB-0501)
与明清时期主要古诗选本相比,沈德潜的《古诗源》选录汉诗的数量、比例均位居前列,体现了"求全、重实、主雅"的编选原则,表现出对汉诗的推崇和张扬。评点汉诗时,沈德潜立足诗歌内在演进规律,从汉诗为"源"、汉诗"两体"的角度对汉代诗歌...
关键词:汉代诗歌 《古诗源》 定位 诗教 重情 
《诗经》在汉代诗歌创作中的功能运用与文人的雅化心态
《衡水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78-83,共6页宁宇 
通过梳理两汉时期四言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发现:两汉文人在对《诗经》社会功能的体认上大多接受了官方意志,强化其经学价值,淡化其抒情意义。从而,四言体诗歌创作走向衰微。将《诗经》抬到经典的地位也意味着它与现实的隔膜,文人对《诗经...
关键词:《诗经》 四言诗 汉代诗歌 雅化 
论汉代诗歌对乐器的接受——以对琴的接受为例被引量:1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期184-193,共10页王娜 
汉代诗歌对古琴的接受主要集中在琴器、琴歌、琴音三个层面,即作为客观物质形式的古琴、配合古琴歌唱的乐府歌辞和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古琴悲音。对琴的接受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汉代诗歌的表现力度,展示出乐器与汉代诗歌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汉代诗歌 乐器意象 古琴 符号化接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