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义性

作品数:66被引量:6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于少华刘玉婷张建华舒华周晓林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音乐的声音特性与其情感表现(上)——从《卧虎藏龙》配乐解读音响情性
《大众心理学》2023年第8期38-40,共3页赵钰茜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戏剧的直观,而是将内容通过银幕整合呈现:其中包含的不单是剧情的贯穿,更融合了画面与音响等极强的美学因素;电影中的表现艺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电影的感官体验。《卧虎藏龙》作为荣获...
关键词:《卧虎藏龙》 非语义性 谭盾 美学因素 感官体验 马友友 华语电影 刻画人物 
音乐材料的非语义性特征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3期91-100,I0004,共11页许佩晖 
音乐与语言具有相通性,尤其在表情音调方面。但音乐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表现性,因此不能仅仅在与语言比较的外部关系中描述音乐材料的特性,需要从音乐材料本身出发,对音乐表现作现象学研究,研究音乐表现中声音的功能和非语义性特征,才能完...
关键词:音乐材料 语义性 音乐文本 音乐表现 
音乐,听就好了!
《女友》2022年第11期50-51,共2页燕姿(整理) 王海东(图) 
音符、好听的旋律是非语义性的,是表达感情的产物。每次做手术,师俊莉都会放些音乐当作BGM(背景音乐),有时是手术台上的局麻患者喜欢听的,有时是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就像是“心灵疗愈剂”,与医学技术一起,共同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所以...
关键词:古典吉他 背景音乐 表达感情 非语义性 
音乐欣赏教学中问题式导聆策略探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2年第6期18-20,共3页蒋念情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是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在学生对作品未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直接去建立听觉联系是有困难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由此,笔者尝试通过问题导聆单、对话探究等方式,用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陶行知 策略探究 对话探究 非语义性 非具象性 
光影流转,琴音自“彼岸”回响由“彼岸--俞湘君钢琴超媒体音乐会”谈起
《音乐爱好者》2021年第4期42-47,共6页贾海艇 
现代音乐犹如万花筒,转瞬即逝又让人目不暇接,它以神秘新奇的语汇和光怪陆离的音响令作曲家心驰而神往。就是这般奇特的形式,在当下竟成为爱乐者的“负担”,在听赏之余大家时常满载疲惫与困惑:随着传统音高、和声、结构的断裂与失衡,创...
关键词:超媒体 现代音乐 爱乐者 听觉感受 抽象艺术 音乐会 万花筒 非语义性 
稿源采珠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年第12期20-21,共2页
浙江金加银谈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将体态律动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接...
关键词:音乐学科 音乐课堂 音乐要素 稿源 审美愉悦 内心体验 体态律动教学 非语义性 
“新潮音乐”何以新?——以20世纪80年代部分加入“人声”的作品为例被引量:1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94-98,共5页王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及创作思潮传入我国,并在国内很快形成一股“冲击波”,对青年作曲家以及一批音乐学院的作曲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新潮派”,产生了大量新潮音乐作品,其中,对于...
关键词:“新潮音乐” 现代技法 人声器乐化 非语义性 
关于“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一文的所思所感
《北方音乐》2019年第23期233-233,235,共2页张晶明 
高士杰教授的《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一文对音乐的特殊性进行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谈到音乐的非客体性、非语义性、非标题性、等特殊性,值得借鉴和学习。笔者通过三个部分浅谈笔者对此文的一些简单的理解和感想。
关键词:音乐的特殊性 物质材料 作品内容 非语义性 非标题性 
述说如歌——浩宇纪录片解说的非语义性表达被引量:2
《青年记者》2019年第11期70-71,共2页唐涤非 
纪录片解说,总是以画面为第一要素,当其与画面结合后,纪录片解说的声音也是非常活跃的艺术元素。因为语言的艺术表达,是以发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声与气的平衡,气与声的贯通,导致了高低、强弱、音色等多种声音的听觉特...
关键词:纪录片 非语义性 解说 述说 表现特性 艺术元素 艺术表达 相互作用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非语义性”构成
《南国博览》2019年第4期329-329,共1页田丽芬 
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学习、演唱过程中"非语义性"构成的分析,就其对民族声乐学习、演唱的重要作用,从气息——民族声乐演唱的动力和基础;发声——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目的;共鸣——民族声乐演唱的扩音器;吐字咬字——民族声乐演唱的催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 歌唱 非语义性 重要作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