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行为

作品数:42被引量:112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于冲徐敬宏李晓明郑洋段启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方圆》《民主与法制》《现代阅读》《江淮法治》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论网络侮辱、诽谤行为之程序规制
《经济师》2024年第12期74-75,共2页王嘉宁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网民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空间中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群体性欺凌现象,其中包括网络侮辱、诽谤等言语攻击的网络暴力事件。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层出不穷,但现行规制效果收效甚微。文章探讨了从追诉程序入手,破解...
关键词:网络 侮辱诽谤行为 程序规制 “告诉才处理” 
网络水军诽谤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被引量: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98-104,共7页刘姝言 于辉 
近年来,网络推手逐渐发展成网络水军,而刑法上的一些传统罪名在针对网络水军诽谤的适用上治标不治本,且犯罪主体难以确定,单位犯罪的缺失,给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络水军以可乘之机。在言论自由与秩序的碰撞下,刑法当严格遵守其谦抑性原则...
关键词:网络水军 网络诽谤 言论自由 入罪界限 
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评价
《法学文摘》2023年第4期14-15,共2页于冲 
网络悔辱谤行为较之传统悔辱、诽谤行为的危害性更大,针对新型聚量性网络侮辱谤案件所产生的聚众效应、溢出效应和网暴效应,应当重新审视侮辱罪、诽谤罪的规范内涵。一、网络悔辱啡谤“聚量性”的规范解构(一)网络侮辱谤“聚量”的实质...
关键词:危害后果 侮辱罪 诽谤罪 社会秩序 法益 刑法评价 人格权 溢出效应 
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评价被引量:43
《中国法律评论》2023年第3期87-98,共12页于冲 
司法部2019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大数据视阙下犯罪记录利用与管理制度研究》(19SFB3019)成果之一。
网络“聚量性”侮辱诽谤行为的提出,旨在从刑法教义学层面形塑、解构网络暴力,将作为网络暴力主要体现形式的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进行类型化的规范探究。同传统侮辱诽谤犯罪相比,网络侮辱诽谤犯罪体现出“聚量性”特征,这种聚量性体现为网...
关键词:聚量性犯罪 聚众效应 侮辱诽谤 情节严重 实质判断 
网络诽谤犯罪行为研究
《法制博览》2019年第6期282-282,共1页邹鑫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国的网民数量在逐年上涨,在相对自由的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违法犯罪行为。网络诽谤便在网络上兴起,网络诽谤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影响很大,所以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研究也就格外重要了。本文通过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研究...
关键词:网络诽谤犯罪 诽谤行为 情节严重 公共秩序 
《纽约时报》诽谤政府官员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64)
《现代阅读》2018年第9期84-85,共2页邓冰(编译) 苏益群(编译) 
在本案中,本院必须确定言论和出版自由受宪法保护的程度,以及是否可以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利,因为他们在受到诽谤时,难以通过反击媒体的诽谤行为而恢复其所受的伤害。
关键词:诽谤行为 政府官员 联邦最高法院 《纽约时报》 美国 宪法保护 出版自由 权利 
“告诉才处理”的比较研究与学理解释
《当代检察官》2018年第9期28-29,共2页聂立泽 胡洋 
一、“告诉才处理”的公诉解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于信息传播具有迅速性、蔓延性、无边界性的特点,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制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
关键词:“告诉才处理” 学理解释 剥夺政治权利 诽谤行为 互联网技术 信息传播 情节严重 有期徒刑 
信息网络侮辱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完善路径被引量:2
《科学.经济.社会》2018年第3期94-98,共5页胡宗金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本刑法思想的意蕴;传承及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8BXSXJ22)阶段性成果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侮辱诽谤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该类犯罪在证据收集上存在困难,有必要将其区别于传统侮辱诽谤犯罪。由于《刑法修正案(九)》对该罪的修正并没有触及侮辱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和自诉案件的本质,修正案提出的"公安...
关键词:信息网络 侮辱诽谤 刑法修正案(九) 亲告罪 自诉案件 
别把消费者的“差评权”不当回事
《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8期39-39,共1页史洪举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在享受服务后,可以在网上对商家提供的服务给出好评和差评等评价。由消费者差评导致的名誉权诉讼在北京时有发生,判决结果也各不相同。北京市三中院民一庭法官王玮玮表示,消费者的一些评价是否侵犯商家名誉权,重...
关键词: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 判决结果 诽谤行为 名誉权 北京市 服务 评价 
网络匿名诽谤行为的问题探讨
《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第4期4-6,共3页孙蓓蕾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其开放性、即时性的特征给网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资源共享的平台,而其虚拟性、复杂性的特征又使得网络到处充满陷阱,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如今的讯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平台的...
关键词:网络匿名诽谤 实名制 道德素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