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谕诗

作品数:247被引量:16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谢思炜吕世媛牛荣晋舒红霞黎爱群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梅尧臣讽谕诗的“怪巧”风格论
《蚌埠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18-22,共5页金典 
从梅尧臣的至交、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对其诗歌“怪巧”风格的评价入手,以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讽谕诗为例,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在政治环境、平生遭际和个人性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梅尧臣的政治...
关键词:梅尧臣 讽谕诗 风格 怪巧 
白居易《续古诗》中的自我兴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27-32,共6页谢思帆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
关键词:白居易 讽谕诗 古诗十九首 拟诗 
桂冠诗人
《天涯》2021年第5期4-34,共31页张炜 
从《长恨歌》到《卖炭翁》白居易作为唐代最高产的诗人,其创作宛若一条斑驳陆离的宽阔河流,一路携带大量泥沙,漫流而去。就风格而言可谓丰富之极,从瑰丽多姿的“情爱诗”到激愤揭露的“讽谕诗”,再到一些妙趣纵横的“闲适诗”、随意挥...
关键词:《长恨歌》 桂冠诗人 讽谕诗 闲适诗 白居易 情爱诗 杂律诗 瑰丽多姿 
三重身份、三种态度——白居易三种诗歌比较分析
《安康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29-32,61,共5页唐自红 
白居易的诗歌按照内容划分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三类,这三类诗歌由于内容不同而各具特色。讽谕诗展示了诗人身为谏官志在"兼济天下"的激切心情,闲适诗展示了诗人身为雅士而"独善其身"的排遣之道,感伤诗则是诗人悲切哀怜之情的真实...
关键词:白居易 讽谕诗 闲适诗 感伤诗 比较 
论白居易讽谕诗中的民生观被引量: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72-76,共5页罗浩春 付兴林 
讽谕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思想结晶,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白居易的民生观在讽谕诗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时令反常、物生夭阏的怜悯,二是对弃贫趋富、悖礼违孝的关注,三是对劣官败政、人才见弃的鞭挞,四是对邪虏贪婪、朝政日衰...
关键词:白居易 讽谕诗 民生观 
浅谈白居易讽谕诗中的“为君、为民”之作
《信息周刊》2019年第12期0423-0423,0440,共2页吴秋丹 
按照白居易他自己所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我们可以将之分成四类,分别是为君之作、为臣之作、为民之作、为物为事之作。而实际上,白居易“为君”、“为臣”、“为民”是视作统一的。“为民”所作的诗歌其实就是“...
关键词:白居易 讽谕诗 “为君、为民” 
《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唐婷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项目编号:10&ZD101)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
关键词:《诗经》 《策林》 白居易 “讽谕诗” 溯源 “惟歌生民病” 
婉而托讽,醒世惊人
《中华诗词》2018年第9期1-1,共1页杨金亭 
儒教文化创始人孔子论诗的社会功能时,有一句名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的“怨”诗,自“诗三百”篇滥觞,经楚辞、汉乐府、古风,到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洋洋大观,发展成诗国大家族中被白居易命名为“讽谕诗...
关键词:“诗三百” 新乐府运动 社会功能 儒教文化 创始人 “怨” 汉乐府 讽谕诗 
白居易讽谕诗中的底层人物心理描写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94-97,共4页唐辉 尹佳丽 徐素平 
白居易讽谕诗将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的底层人物心理刻画得十分成功,利用环境、语言和行为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是其主要的刻画方式,相似的人生苦难和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白居易 讽谕诗 底层人物 心理描写 
论唐宋女性讽谕诗
《大连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33-38,共6页舒红霞 牛荣晋 
2016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文献整理与文化研究"(16BZW040)
唐宋女性讽谕诗不仅包含了男性讽谕诗关注社稷民生、讽谏昏君权豪等全部内容,同时囊括了女性反思自身处境、叛逆封建礼教的主题。与男性讽谕诗相比,唐宋女性讽谕诗创作动机大多源自于外界客观力量,关注视野由自我延展到社会,接受对象往...
关键词:唐宋 女性讽谕诗 主题 差异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