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系

作品数:1456被引量:1001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蒲少华张晓郑文宝汪召兵陈会昌更多>>
相关机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教育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岛上书单·大教育家
《商周刊》2024年第20期50-53,共4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岛上书单”(总第16期)以“大教育家”为主题,推出《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布鲁克林有棵树》《点亮黑夜:爱...
关键词:教育强国 父子关系 布鲁克林 心理学 教育家 教育为本 独立思考 爱迪生 
巧用“自己人效应”,让教育润物无声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4年第4期21-23,共3页栾川 杨涛(图) 
心理学研究发现,态度和价值观上越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难以接受的请求也不好意思拒绝。这种现象被称为“认同效应”,另一个通俗的名称是“自己...
关键词:自己人效应 家庭教育 父子关系 认同效应 润物无声 兴趣培养 人际交往 亲子关系 
陈独秀教子
《百年潮》2022年第4期77-83,共7页刘洋 
《觉醒年代》的热映,让陈独秀这位曾经的中共领导人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荧幕上,他和儿子陈延年之间“非同一般”的父子关系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延年从不称父亲,而是直呼其名,陈独秀也不以为意。他对儿子的生活和事业,似...
关键词:父子关系 中共领导人 陈独秀 直呼其名 陈延年 教育理念 
重思革命与“父亲”——以《觉醒年代》中的父子关系为中心的讨论
《上海文化》2021年第8期80-89,共10页何青翰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父子关系"支线可谓独具匠心。近代以来"家"的嬗变使得带有"审父"情结的思想革新者遭遇了"被审"的文化危机。观众跟随着这一代文化"新人"的困境进入有关于文化革新的深层思考,即如何在重估传统之后重塑内蕴秩序...
关键词:传统伦理 革命 父亲 德性教育 《觉醒年代》 
如何维系良好的父子关系——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心理与健康》2021年第6期16-17,共2页李闻新 
副标题摘自鲁迅先生1919年著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文章距今已经百余年,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世代传承的思想走过了时移俗易,父子亲情也因情随事迁发生变化。然而,当我们阅读《曾国藩家训》、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感叹傅雷的《万...
关键词:《背影》 父子关系 世代传承 朱自清 曾国藩家训 父子亲情 时移俗易 副标题 
教师的亲子教育
《教师博览(中旬刊)》2020年第9期4-4,共1页
古者易子而教,孟子曰:“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就是说,父亲教育孩子会导致父子互相责备,伤害亲子关系,这也就导致了古代父子关系相对疏离的现象。然而,现代教育理念认...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亲子教育 父子关系 易子而教 亲子关系 夫子 教者 课堂 
教育就是点亮心灯
《江西教育(管理版)(A)》2016年第9期17-17,共1页郭文斌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传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在过去,老师比父母重要。为什么?因为父母给你的是血肉之躯,老师给你的是智慧之躯。也就是说父母给你的是硬件,老师给你的是软件。老师是传法的,替天地把智慧、宇宙间的能量、密码传给...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 父子关系 师徒关系 老师 父母 智慧 能量 
陶西平:回归家庭教育原点
《父母必读》2016年第5期18-18,共1页陶西平 
preface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则是传承这个家庭、维系家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父母必读育儿传媒承办的"家庭教育大家谈"论坛上,教育大家陶西平阐释了家庭教育的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西平 父母必读 妇女联合会 向善 学校教育 夫妻关系 父子关系 
年少的叛逆,一生的悔恨
《青春期健康》2016年第9期70-70,共1页江兴旺 
父亲离开我近20年了,他那饱经沧桑的面容总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不时潜入我的梦境,使我泪湿枕巾.父亲一生很不幸.他8岁丧母,自幼缺少母爱,9岁就开始放牛,从此踏上了辛勤劳作之路.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性格刚毅,倔强严厉,少言寡语,...
关键词:悔恨 教育方式 父子关系 父亲 子女 
问题孩子的产生,源于我们教师出了问题
《新教育(海南)》2016年第15期9-10,共2页郭梅婷 
初中阶段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令人烦恼的时期,这个年龄段被人们称之为"危机年龄"。如果引导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可能顺利;反之,就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不少原本十分聪明、内心渴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正确的...
关键词:问题孩子 内心渴望 家长教育 数学老师 班级活动 数学成绩 弱小者 社会环境 学校生活 父子关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