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

作品数:48被引量:3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龙珊珊赵毅衡陈召荣李春霞姜红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伦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小说月刊(下半月)》《当代贵州》《中国文学年鉴》《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译无定法 殊途同归——陈顺妍英译《灵山》的当下启示被引量:2
《外文研究》2021年第2期55-60,107,108,共8页朱振武 邬昌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研究”(17AWW003)。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澳大利亚汉学家陈顺妍翻译的《灵山》(Soul Mountain)为切入点,对中英文本进行详细对比,着重分析陈顺妍在翻译过程中巧用音译,妙译重复,归化难点,舍形取意,突破思维藩篱和桎梏,跨...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 陈顺妍 灵山 翻译策略 
“冷”与“热”的碰撞——试比较高行健《灵山》和莫言《红高粱》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13期0006-0007,共2页陈潇潇 
高行健和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都为中国文学挣得了巨大的光荣。他们在同一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却在作品上呈现完全迥异的风格。高行健是从心灵出发,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理性的高冷的姿态创作。而莫言则是从生命出...
关键词:高行健 灵山 莫言 红高粱 
论佛教“四圣谛”教义对小说《灵山》的影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第6期93-99,共7页蒋洋洋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院级教研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lpt2018TK008)
高行健的《灵山》受佛教特别是佛教"四圣谛"教义的影响比较明显,小说在情节、线索、人物以及主题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四圣谛"教义的影子,可以说,"四圣谛"教义和《灵山》在思维逻辑与核心思想上都有着高度的契合,这对理解《灵山》的主题有...
关键词:佛教 四圣谛 《灵山》 
非常道:高行健小说《灵山》的道家寻根意识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50-54,共5页赵东 
高行健小说《灵山》大致可以划归1980年代的“寻根小说”,小说的主题指向和创作路径错综复杂,掺杂了诸多文化元素并涉及诸多领域。学界对于《灵山》的多视角解读已经取得一些成果,特别对小说的禅宗因素分析较为深刻,可是对于《灵山》的...
关键词:《灵山》 道家 寻根意识 
从《灵山》看高行健的创作特点
《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109-110,共2页吴萍 
《灵山》一书集中展现了高行健的写作特点,实践着他的用语言唤起读者真切感受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作者灵活运用现代写作技法,展现出高超的驾御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高行健 灵山 拼贴 人称 仿写 
也来谈截句被引量:1
《诗探索》2017年第1期8-14,共7页胡亮 
最近几十年来,文学的文类界限不断松动。即以中国而论,也出现了像《前文化导言》(蓝马)这样的文论,像《内地研究》(萧开愚)这样的诗歌,以及像《黑山羊谣》(张承志)、《马桥词典》(韩少功)和《灵山》(高行健)这样的小说。...
关键词:《马桥词典》 跨文体写作 《旁观者》 《灵山》 非情节化 文学史 文类 张承志 
试论《灵山》的独特性及其自由表达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年第1X期122-125,共4页吴南准 何纯卫 
高行健的作品《灵山》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学者对高行健的这次获奖争论颇大,褒贬不一。高行健的《灵山》确实融进了其自身的全新创作观念。作者使用含有先锋文学方式的人物塑造方式、问题交错跳跃的文体整合、全新的批判关注视角...
关键词:高行健 寻根文学 《灵山》 独特性 
论高行健《灵山》的火神崇拜
《枣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49-52,共4页丁文俊 
高行健作品《灵山》的叙事建立在"寻根"母题的模式下,表达对前现代的自然状况的崇拜与向往,具体表现为对"火神"的怖惧。对"火神"的敬畏作为特定的历史记忆,并无法延缓崇高灵魂在世俗演进过程中的堕落。在当下的现场,火神传说以"火——...
关键词:《灵山》 火神 鲜血 自然宗教观 
《文体与图像》
《中国文学年鉴》2015年第1期943-945,共3页赵宪章 赵敬鹏 
身为形式美学的代表学者,赵宪章一贯倡导“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该书就是这一原则的充分体现。全书共25万字,汇集了作者十年来对文体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探索,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转向。全书以《对话文学理论之现实关...
关键词:文体分析 图像 文学理论 语言艺术 《灵山》 文学的价值 形式美学 研究成果 
从《灵山》看高行健小说与绘画的语图关系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5年第12期129-130,共2页平凡 
高行健多方位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其开拓了不一样的视角来进行相关创作,他对于"通感"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先的关于人体感官之间的互通,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融。从高行健的文学与绘画实践两者关系入手,认为时间和空...
关键词:文学 图像 语言 语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