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作品数:83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兵徐晓村何李新杨志伟卢文超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美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中日死亡美学对比探究——以中日现实主义家庭电影《一一》和《步履不停》为例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4年第16期92-94,共3页孙泽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日本政治语篇研究——以岸田文雄施政演讲中的外交话语为例”(项目编号:SZKY2023043)资助。
电影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不同感官通道的多模态叙事文本,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具有更为丰富全面的隐喻系统,可以创造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以《一一》(中国台湾电影)和《步履不停》(日本电影)为代表,在多模态...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死亡美学 生死观 《步履不停》 《一一》 
从沉迷到惊醒:《一一》后现代创作美学与接受审美之探
《电影评介》2019年第12期37-40,共4页胡丁文 
1981年春,杨德昌回到台湾,开始了他的电影工作。先后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指望》《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展现了30年以来台湾社会的面貌。创建独立制片公司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应运而生,之后的《独立时代》《...
关键词:杨德昌 《一一》 《恐怖分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基本色调 独立制片 
论电影审美规律及其主导下的美学风格——以电影《社交网络》与《一一》佐证
《艺术品鉴》2019年第2X期155-156,共2页魏梦然 
观摩电影时;作为受众个体会调动自身审美感官和规律形成评判;而创作者,会有意识运用既定审美规律来主导自己作品。受众评判与创作者的风格在内容上因涉及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心理层面问题,即体现出共通性,又显现出特有性。本文,笔者结合...
关键词:电影审美规律 美学风格 情感 均衡与极致 
“如是我闻” 一一道来——台湾电影《一一》解析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年第9期157-158,172,共3页杨舒晴 
江西省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诗性电影观念论"(项目编号:YC2017-S163)的阶段性成果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一一》,叙述了现代社会里一个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生活片段与各自的生命历程的故事。它审美化地呈现我们生活的"日常"与"无常","禅意"与"诗意"相生,体现着"凝视"与"流转"交融的长镜头美学,达至以镜传真而又镜外有...
关键词:《一一》 杨德昌 日常生活 智性诗性 长镜头美学 
关于杨德昌电影美学探究——以影片《一一》为例被引量:1
《北方文学(下)》2016年第10期169-170,共2页杨帅 
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电影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捕捉尤为深入。其电影极具鲜明的个性化美学特征,将错综复杂的现代台湾社会艺术而真实地呈现出来。主题上,他对于现代都市有着深刻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将批...
关键词:杨德昌 《一一》 美学 
电影《一一》的美学特征刍议被引量:1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年第9期133-133,140,共2页杜鹃 
杨德昌作为台湾现实主义电影的旗帜之一,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给华语电影留下了深深的杨德昌印迹。他把镜头对准台湾都市社会,在其一生完成的八部完整的电影作品中,每一部都冲斥着导演对现实人生的思考、都市生活的反思,体现着别样的...
关键词:传统礼教的颠覆 现实主义美学 
《一一》纪实美学中的生命音符
《电影文学》2014年第14期75-76,共2页党荣珍 
电影《一一》以纪实美学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台湾都市一个中产家庭发生的悲欢离合故事。杨德昌导演把美学的普遍原理和技巧用于电影,设置了众多的人物和纷纭的关系,并且穿越了人生的时空隧道,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的...
关键词:《一一》 生命 跨越 关系 交织 
《一一》的构成美分析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第11期84-84,共1页余幸懋 杨迪 
一一这部片子是已故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的最后一部作品。全片长达173分钟,从台湾一个家庭的视点出发。阐释一个人的童年,青少年,成年,中年,死亡和新生的婴儿对生命的延续。片子中着力刻画了对话中人物的画外空间,多用长镜头,全片没有一...
关键词:一一 二次框定 构成美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