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

作品数:86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虞蓉李彤陈翀王建玲李凯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工程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班婕妤的“妇道”和“副道”
《炎黄春秋》2025年第1期66-66,共1页
班婕妤,《汉书》著作人班固祖姑,名不详,名气大。因文采斐然,钟嵘列之十八位上品诗人中。博玄赞曰:“斌斌婕妤,履正修文。进辞同辇,以礼匡君。纳侍显德,谠对解纷。退身避害,云邈浮云。”婕妤,皇帝嫔妃称号,武帝设,系皇后以下最高等,元...
关键词:昭仪 《汉书》 避害 妇道 喜新厌旧 文采斐然 班固 嫔妃 
画扇与“扇画”——陈彦言画扇小议
《书与画》2024年第6期78-80,共3页冀然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最早出现于商代,“锦雉翠羽,遮尘蔽日。帝王威严,多加仪度”,称之为“障扇”。当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出巡之时仪仗的一部分,同时也有遮风挡雨的实际功效。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对...
关键词:遮风挡雨 怨歌行 班婕妤 实际功效 纨素 《说文解字》 陈彦 画扇 
文化比较视域下中国古典意象的书写与传播——以中日诗歌中的班婕妤故事为例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5期135-140,共6页章剑 胡炼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日本古抄本唐古注《蒙求》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VJX092)。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故事的“融入性”。以中日诗歌中的班婕妤故事为例,考察中国古典意象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书写与传播,发现中国诗歌多侧重于塑造班婕妤的贤妃形象,背后隐含着儒家思想;日本汉诗则聚焦于放大其“哀怨”形象,折射出日...
关键词:中国故事 海外传播 古典意象 班婕妤 
休将纨扇抛——女性作家与团扇诗词
《今古文创》2024年第15期50-52,共3页陈梦琦 
作为闺阁女子的日常配饰,团扇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班婕妤作《怨歌行》后,团扇可见于各个朝代女性作家的诗词作品中。与男性作家相比,女性作家的团扇诗词数量虽少,但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而丰富,是了解...
关键词:团扇 团扇诗词 班婕妤 女性作家 情感内涵 
秋扇
《古典文学知识》2023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张春晓 
秋日的清晨,阳光从高深的宫墙上斜斜掠来。在冷冷清清的长信宫中,以才华德行著称的西汉成帝后妃班婕妤正在亲自洒扫。洒扫完毕,闲来无事,她手中拿着早已无所用途的团扇在宫中,以期度过漫长的白昼。
关键词:长信宫 班婕妤 闲来无事 汉成帝 秋日 
中国班婕妤故事在日本汉诗中的受容
《海外文摘》2023年第15期110-112,共3页董妍娜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2-ZZJH-435)
中国西汉时期汉成帝妃班婕妤,所作怨诗《团扇歌》是中国闺怨诗的代表。她也因该诗而知名。班婕妤故事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汉诗(指日本人根据汉语诗歌规则而创作的诗)中也常常出现班婕妤的形象。“勅撰三集”是日本平安时代汉诗的代表作...
班婕妤的化妆盒
《读者》2023年第13期24-25,共2页镜子 
打开现代女性的化妆包,班婕妤的化妆盒粉底、粉饼、口红,这几样化妆品出现的概率十分大,其次是眼影、眼线笔、腮红、睫毛膏、修容饼等。那么在古代,女性的妆中是否也有这么多化妆用品呢?班婕妤在一篇名为《捣素赋》的汉赋中写道:调铅无...
关键词:睫毛膏 眼线笔 化妆包 粉底 口红 眼影 现代女性 化妆盒 
寂寞花
《青年作家》2023年第6期145-148,共4页吴克敬 
无论是法门晓钟、贤山晚照、飞凤拱秀、七星烟霞等自然美景,还是召伯蔽蒂甘棠、马援马革裹尸、班固投笔从戎、马融绛帐传薪等人文故事,在风先生看来,足以说明扶风是个钟灵毓秀、底蕴深厚的好去处。从《诗经》里走来的风先生,于那些文名...
关键词:怨歌行 班婕妤 《诗经》 自然美景 甘棠 召伯 投笔从戎 
一段解释话,班婕妤被释放
《演讲与口才(学生读本)》2023年第3期51-51,共1页余人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有一回她受到赵飞燕姐妹的诬陷,言称她用巫蛊加害成帝。真假不辨的成帝命人将班婕妤抓起来,打算处以极刑。在质问班婕妤为何要如此行事时,她回复说:“我知道人的寿限是命中注定的,人的富贵也是上天注定,不是诅咒...
关键词:班婕妤 赵飞燕 诅咒 鬼神 命中注定 汉成帝 释放 
直用赋法——杜甫歌行体咏物诗指要
《文史知识》2023年第3期108-112,共5页赵化 
咏物诗发源于蔡邕、班婕妤,虽说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初成,但真正成熟要到唐代。李峤以百咏为题,实际不过功在密附,体物虽精,实乃齐梁馀绪。在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兴寄”观后,咏物诗就不仅仅流于“直如猜谜”的文字游戏,而是...
关键词:《杜诗详注》 歌行体 咏物诗 文学自觉 仇兆鳌 修竹篇 班婕妤 李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