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体验

作品数:26被引量:5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雷霖张哲俊李进杜学霞朱振江更多>>
相关机构:怀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北方文学(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命悲剧体验的表达与超越——论聂华苓长篇小说的诗性特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袁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3&ZD287)的阶段性成果。
诗性生成于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独到审美把握,并引发作家对世界人生的诗意追寻。聂华苓的3部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性特质。她执着于表达悲剧性的生命体验,追寻人生理想和价值。反抗困境、追寻理想,构成聂华苓写作的内在精神结构,她用隐喻...
关键词:聂华苓 诗性特质 悲剧体验 理想人生 隐喻 
悲剧体验、诗人品格与萧红小说的诗化
《北方文学(中)》2015年第3期17-18,共2页殷红 
萧红小说突出的诗化特质早已成为读者的阅读共识,其因此而为中国小说提供了有别于古典小说的现代品格也早已受到学界的关注。然而,萧红小说的诗化却更多不是出于对现代品格的自觉追求,甚至也不是出于从小说学意义上对古典小说结构模...
关键词:萧红小说 诗化 悲剧体验 诗人品格 
论张爱玲的戏剧意识
《理论学刊》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史玉丰 
作为一种生命理解方式,"人生如戏"深深植根于张爱玲的意识深处,也是她小说作品一再书写的主题。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对如戏人生的虚假性揭示,更在于在这虚假世界中看到人生的真相。她以窥视的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真实感,在消弭生活...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戏剧意识 悲剧体验 窥视 
悲剧生命体验的“执”与“释”——评洛夫的现代诗创作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31-32,共2页王贝贝 
洛夫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孤绝"的心路历程,而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使其一生的创作都关注于人类的生存,执著于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阐释。纵观洛夫的作品,他的诗风由前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抗争"转向后...
关键词:悲剧体验 抗争 释然 天涯美学 
侨居者的悲剧体验——对《沉沦》的另一种解读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年第8期62-64,共3页邓利 
从20世纪流散写作的大背景中考察《沉沦》,该作品属于我国最早的流散写作之一。作品反映了中国人侨居异乡的悲剧性生命体验。郁达夫在国别、种族、性别的边界表达内涵深厚的侨居者感受,营造自己的叙述疆域,完成了一种异域冥想和家园之...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侨居 悲剧体验 
在悲剧的灯盏中注视世界——有感于林柏松的诗集《去意彷徨》
《诗林》2009年第1期94-96,共3页邢海珍 
大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说:"有时,借助一个词、一个韵脚,写诗的人就能出现在他之前谁也没到过的地方,——也许,他会走得比他本人所希求的更远。写诗的人写诗,首先是因为,诗的写作是意识、思维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在某种物质...
关键词:世界 故乡 注视 诗歌 人生悲剧 悲剧体验 生命 生与死 语言 化人 
从“审悲”到“审乐”——论白居易的闲适美对中国审美理想的改变和影响被引量:1
《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48-150,共3页杜学霞 
中国唐代以前以悲为美,这种审美理想在白居易那里得到明显改变。白居易的生命观经历了从悲剧体验向喜剧体验的转变过程,他的美学思想也经历了从追求"审悲"向追求"审乐"的转变。白居易后期极力推崇具有"审乐"意识的闲适美,致使宋代以后"...
关键词:审悲 审乐 悲剧体验 喜剧体验 闲适美 禅宗 
论阮籍的人生悲剧体验及消解方式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年第1期19-22,共4页程丽芳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他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生命短暂的悲哀、理想幻灭的痛苦、孤独的体验让阮籍深刻品味着人生的悲剧意味,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体验,他寻求了多种解脱方式。但是这些方式都没能使他从...
关键词:阮籍 悲剧体验 消解方式 
意义的焦虑——从《彷徨》看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
《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74-76,共3页雷霖 
主要以鲁迅的立人说为背景,在以往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在当时特殊的文化空间,《彷徨》中知识分子在中外文化对撞中的内在精神危机及其形成根源,以及这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探讨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和它对作者甚至对...
关键词:精神危机 启蒙主义 悲剧体验 
浅析《伤逝》的悲剧体验
《中学课程资源》2007年第10期12-12,共1页李伟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中涓生和子君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革命力量的人物。小说运用深刻的哲理性与浓郁的抒情性相融合的语言,构成了缠绵悱...
关键词:《伤逝》 鲁迅小说 涓生 子君 革命力量 爱的权利 启蒙主义文学 娜拉 个性解放 社会环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