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江淮大水

作品数:21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孔祥成刘芳刘芳侯德彤张孝轲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南京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中国农史》《安徽史学》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1931年江淮大水多元协同救灾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0期133-150,共18页孔祥成 刘芳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模式与经验研究”(2232021B-0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救灾的百年历程、模式与经验研究”(2020BDS001)。
1931年百年一遇的江淮大水溢出了常规的救灾体制及其设防能力,救灾各方跨越协同困境,从各自为善到集腋成裘,从异趋共振到携手同向合作。既有体制内的人事整合与策略互鉴,也有体制外的角色互补和职能分工,形成里应外合的协同机制。而运...
关键词:1931年 江淮大水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 救灾机制 
1931年江淮大水的社会控制被引量:1
《劳动保障世界》2017年第2X期75-76,共2页曹牧瑶 
1931年的江淮大水具有涉及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大、经济损失重等特点。这场灾害对于灾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从社会控制的视角解读1931年江淮大水,阐述灾害带来社会问题以及政府...
关键词:1931年 江淮大水 社会控制 
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灾荒救济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
《山海经(想象作文)(下)》2016年第10期92-93,共2页张孝轲 
民国时期灾荒频发,然而民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由于内外交困,内政困顿,难以独立支撑起灾荒救济的社会责任,迫于社会的压力和当时的形势而采取了新的应对措施,即借助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灾荒救济活动,对中国灾荒救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 灾荒救济 民间慈善组织 华洋义赈会 
“助人自助”与“建设救灾”——1931年江淮大水灾后重建观念及其措施研究被引量:3
《中国农史》2012年第4期80-89,共10页孔祥成 刘芳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救灾机制研究>(批准号为11CZS03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科研创新项目<启示与借鉴:民国时期的灾后重建机制研究>(批准号为11YS24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51703)
民国时期灾害频仍,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政府和社会各界重新思考救灾问题,中国传统的救灾思想进一步转型,"变救为助"、"教养兼施"逐渐成为民国灾害救助的主导理念。这一理念在灾后重建的机制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工代赈、以贷代赈、以...
关键词:1931年大水 灾后重建 以工代赈 以农代赈 以助代赈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的粮食调控政策及措施——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被引量: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62-71,共10页孔祥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1年度科研创新项目<启示与借鉴:民国时期的灾后重建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YS244);第4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民国时期灾后重建机制研究>(2009045064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为2008ELS002)
1931年江淮大水粮食调控,彰显出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诸多要素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灾区粮价,中央政府则从源头和大局的角度对地方的粮食流通采取宏观调控,并对粮食的运输给予优惠政策和便...
关键词:政府救灾 粮食调控 1931年江淮大水 社会动员 市场调节 
民国时期救灾组织的自律机制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
《齐鲁学刊》2010年第4期57-60,共4页孔祥成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08JC770015)
1931年江淮大水在民国水患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灾害使人成熟,大灾往往促生新的救灾机制。在应对江淮水灾的过程中,以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为代表的官民合作型的救灾组织,通过社会文化资本双重考量下的用人制度、两套账...
关键词:民国 1931年江淮大水 救灾组织 自律机制 
民国时期救灾查放机制社会化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被引量:1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149-155,共7页孔祥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08JC770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灾后重建机制研究"(2008ELS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931年江淮大水作为民国救灾史的一个分水岭,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的新变化。救灾主导权的国家化和救灾机制的社会化并行不悖,一方面中央政府成立了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水委")负责全流域的水灾救济工作,凸显了国家在救...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查放机制 救灾社会化 
民国江苏收容机制及其救助实效研究——以1931年江淮水灾为例
《中国农史》2010年第3期93-101,共9页孔祥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的资助(批准号:08JC770015);项目名称为<民国时期灾害应急救助机制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
收容所作为灾后应急救助和稳定过渡的重要一环,在民国时期得到反复运用与长足发展。1931年江淮大水席卷了南方8省2市,灾民5000余万,为此成立了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水委")。兼受长江与淮河泛滥之灾的江苏省,在收容机制建...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收容机制 救助实效 国家与社会 
民国时期救灾组织用人机制与荒政社会化——对1931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调查被引量:1
《学术界》2010年第5期46-53,260-262,共11页孔祥成 刘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08JC770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2008ELS002)的资助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机构出现了组织社会化的新动向,为救济1931年江淮大水而成立的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及其灾区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国水委")堪为其例。"国水委"在赈务人才的选聘标准、录用及考核程序等方面,形成了或倚重社会资本或倾向...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国水委” 用人机制 社会化 
民国时期救灾组织中的用人制度及其自律--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被引量:1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217-222,共6页孔祥成 侯德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基金(08JC770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2008ELS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645)的阶段性成果
1931年江淮大水,灾后催生了各种救灾组织。这些组织在赈务人才的选聘标准、录用及考核程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运营有方的机制。新机制选拔出一支新型的救灾队伍——官民合组的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国水委"系统职员群...
关键词:1931年江淮大水 救灾组织 用人制度 自律机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