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

作品数:4295被引量:1617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钊王炳中唐惠忠洪树华过常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文学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的“卑小化”叙事及其伦理意义——以《秦腔》《古炉》为中心被引量:2
《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141-148,共8页李雅娟 
贾平凹讲述中国农村历史、现状与发展的长篇乡土小说,其叙事者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平民、从积极介入到彻底旁观的变化过程;至《秦腔》《古炉》,作品形成了"卑小化"叙事形态。"卑小化"叙事者承载着作家"大政治"观的写作抱负。通过其叙事功...
关键词:“卑小化”叙事者 “大政治”观 “言志派”文学 
“五经”含文——刘勰“文体解散”论辨析被引量:1
《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李晓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项目编号:15AZW002)的阶段性成果
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积极致力于"体"的建构,并试图从各种文体、风格、内容、形式、本体重建儒家文学批评标准。刘勰探讨了"经""体""志"之间的关系,重点阐明了"经"如何体现为"体"的标准,"体"受重视的原因以及"失体""讹变"的弊端,并通...
关键词:文体解散 解散辞体 言志说 征圣 宗经 
汉代赋论的文学实践与时代转换——以赋心、赋神、赋情为中心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139-147,共9页孙少华 
以后世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前代之文,中国古代的学术与文学,皆有"史"之演变轨迹。先秦两汉赋论,就体现出"时迁代变"的发展过程:先秦"诗言志"传统,在赋体现为"赋志"说;按照《西京杂记》、罗根泽之说,西汉相继出现了"赋心"、"赋神"说;据刘勰...
关键词:文学实践 赋论 汉代 《西京杂记》 先秦两汉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 “诗言志” 
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被引量:7
《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154-160,共7页胡大雷 
"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项目研究成果
六朝诗歌开始盛行典故运用。用典本为"笔"的专利,公文撰作"酌古御今"习以为常。诗歌用典,一是古往今来延续着讲史、爱古、引古的传统;二是古代有"善士"之"尚友"传统,把自己与古人的"比事"并列;三是文学创作的知识化使然。六朝诗歌的写...
关键词:六朝诗歌 集体无意识 “诗言志” 用典 抒情主人公 《古诗十九首》 历史人物 诗歌意象 
永明新变与形式主义诗学的语言转向
《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167-173,共7页韩仪 
齐梁诗人群体针对齐梁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诗文创作现实,以永明新变和宫体新变为核心,追求以诗文语言的声韵藻采展现"美的"物象和诗歌整体的韵味与趣味。相对于永明新变而言,创建讲求韵律和谐、藻色纷呈的文学语言本身固然是对传统诗歌的...
关键词:语言转向 形式主义 诗学 诗文创作 传统诗歌 “诗言志” 社会生活 诗人群体 
“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被引量:22
《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王秀臣 
"诗言志"本质上属于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理论范畴。"志"是情感的仪式化,是情感的群体性表达,"诗言志"论一开始就是关于情感问题的理论。诗学史上"言志"与"缘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诗言志"产生初期、《诗》文本形成之前的文学、文化背景缺乏...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诗言志” 情感理论 “缘情” “言志” 情感问题 文化背景 “诗教” 
诗言“感觉”——20世纪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被引量:8
《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41-49,共9页罗小凤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倾向研究"(编号:12YJC751057)的阶段性成果
"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学说素为中国古典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世纪30年代以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金克木、朱英诞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却在重新考察与阐释古典诗传统时发现"诗言感觉",即重新发现了"感觉"对于诗的重要性,认为...
关键词:“感觉” 30年代 古典诗 20世纪 新诗 诗歌创作 诗缘情 诗言志 
张华《情诗》的意义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5-14,共10页曹旭 
西晋统一以后,三国文化和诗学在新朝融成新品格。写作《情诗》的张华,学习"古诗"、王粲、曹植而新变。以"先情后辞"的文学本质论和"尚泽悦"、"务为妍冶"的诗学观念,使汉魏质实、刚健、多"风云气"的诗歌,向西晋"悦泽"、"绮靡"、重视文采...
关键词:《情诗》 张华 意义 诗学观念 文学本质论 “诗缘情” “诗言志” 三国文化 
吴小如先生“少作”的批评境界
《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204-210,共7页刘敬圻 
这里说的"少作",指吴小如先生23岁至26岁之间(即1945—1948)发表在京津文学期刊或大报副刊上的文史批评著述。如《废名的文章》、《读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读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重印本)》、《读郭沫若〈十批判书〉...
关键词:吴小如 批评 文学期刊 文学欣赏 诗言志 朱自清 俞平伯 郭沫若 
“言志”论与现代诗学的转向
《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93-98,共6页张重岗 
"言志"问题,是新文学家如周作人、鲁迅等立说的攻守要津,但其中隐藏着文化内涵上的陷阱和缺漏,故屡屡为人所议。沿此一线作出拓展的是周作人弟子废名,不过废名亦受此拘限而未能开拓出全新而融和的境界。反倒是现代新儒家熊十力、徐复观...
关键词:“言志” 现代诗学 现代新儒家 文化内涵 传统诗学 周作人 文学家 熊十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