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

作品数:501被引量:18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徐志福高小健陈明远张大明田晓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姚克电影历程考论
《新文学史料》2024年第4期72-83,F0003,共13页王宇平 
1937年4月,姚莘农(Yao Hsin-Nung)在英文杂志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上撰写《中国电影》(Chinese Movies)一文,探讨中国电影的成果与不足。他将题材的拓宽视作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可喜现象,同时指出这源自越来越多的一流剧作家...
关键词:欧阳予倩 中国电影发展 沈端先 阳翰笙 国产片 电影剧本 
《洪宣娇》与《天国春秋》中“洪宣娇”人物形象辨析
《艺术评鉴》2024年第14期135-140,共6页高尚 
阿英和阳翰笙曾在各自不同的剧作中塑造过“洪宣娇”这一共同的历史形象。阿英塑造了一个以公利为先、兼具传统女性特质的巾帼英雄形象,而阳翰笙则将洪宣娇描绘成一个以私情为本、内心世界复杂的深宫美人。本文通过辨析两部历史剧《洪...
关键词:洪宣娇 阿英 阳翰笙 历史剧 人物形象辨析 
以批评作序
《做人与处世》2023年第20期25-25,共1页倪世俊 
在20世纪30年代,阳翰笙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地泉》。当时他并没有名气,想要茅盾给作品写序,以提高声望。由于阳翰笙和茅盾在文学观点上不一致,茅盾推辞作序。但是,阳翰笙并不气铵,登门求见茅盾,茅盾直言不地说:“你的《地泉》是用‘公式...
关键词:阳翰笙 文学观点 茅盾 作序 《地泉》 长篇小说 
心定自然凉
《养生月刊》2023年第7期662-663,共2页温长路 
"心定自然凉",只要心绪安定、不烦不躁,即使是大热天也不会感到太热的,也有作"心静自然凉""散热由心静"的. [记载示例]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济世仁术编》曰:'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余谓不若谚语云:'心...
关键词:阳翰笙 白居易 《前夜》 心静 曹庭栋 
改革开放后 陈云牵挂民生二三事
《党史博采(上)》2023年第7期20-23,共4页姜长青 
一、关心儿童发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但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如儿童缺少活动场所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981年1...
关键词:演出场地 中小学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 阳翰笙 胡耀邦 儿童剧 改革开放后 积极性主动性 
一场关于创作方法的讨论——以阳翰笙《地泉》的五篇序言为中心
《小说评论》2023年第3期162-173,共12页齐晓红 
1932年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应邀为阳翰笙重版的《地泉》三部曲做序,加上阳翰笙的自序一共五篇置于书前。这是在左翼文学陷入创作困局之时,当时文坛五位重要人物对《地泉》的一个重要的定位和评价,这既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左翼文...
关键词:阳翰笙 左翼文艺 左翼文学 钱杏邨 郑伯奇 瞿秋白 创作方法 茅盾 
冯乃超谈后期创造社
《鲁迅研究月刊》2023年第4期14-14,共1页史癖 
我是后期创造社的成员,大学一年级是在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上的,第二年,转到东京帝大哲学系,先学社会学,后学美术史。成员中的朱镜我是东京帝大毕业后转入京都帝大大学院。彭康在京都帝大哲学科学习,李初梨在东京第三高等学校读书,相当...
关键词:高等学校 哲学系 大学预科 日本共产党 阳翰笙 大学一年级 第二年 美术史 
红色文艺创作的先行者 在中国文联纪念阳翰笙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剧本》2023年第3期66-66,96,共2页罗怀臻 
上海是阳翰笙先生红色文艺创作的摇篮。1924年,阳翰笙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担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1927年阳翰笙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经香港回到上海,参加创造社。1928年...
关键词:阳翰笙 革命作家 中国文联 上海大学 区委书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造社 组织筹备 
“诗意”意味着什么?——重读冯至的《伍子胥》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158-161,共4页罗雅琳 
一、在两种普遍观点之外在抗战时期,通过重写历史故事来表达现实思考与吁求者所在多有,其中的主旨思想大多较为清晰易懂。无论是郭沫若笔下希望“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全部毁灭的屈原(《屈原》),还是阳翰笙笔下喊出“大敌当前,...
关键词:《屈原》 阳翰笙 重写历史 冯至 《伍子胥》 洪宣娇 郭沫若 自相残杀 
从话剧《屈原》看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对敌斗争的政治智慧被引量:3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228-241,共14页吴文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9KZD005),项目负责人:潘洵;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抗战工程项目“抗战大后方电影中的国族认同研究”(2018YBKZ02),项目负责人:吴文杰。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展到了顶点,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在...
关键词:抗战戏剧 周恩来 郭沫若 《屈原》 阳翰笙 《野玫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