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铸

作品数:116被引量:374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李延祥黄全胜李毓芳刘振东李京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晋城市科裕达铸造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天工开物》中国冶铸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外语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肖志清 牟丽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西方媒体涉华新闻语料库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YJC740086);武汉科技大学2023年研究生质量工程教研项目“MTI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202324)。
中国冶铸术语是世界冶铸知识的重要组成,其英译对冶铸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即知识的跨语言选择、加工、重构和再传播。文章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依托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探究中国明代科技典籍《天工...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 《天工开物》 冶铸术语 英译策略 
山东邹城两孟南西周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24年第11期18-34,共17页韩辉 段新霞 贺于真 徐深 李嘉琪(绘图) 戴海丽(绘图) 薛云航(绘图) 黄乐(绘图) 张仲坤(摄影) 段新霞(摄影)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曲阜西陈遗址考古发现的整理与研究”(编号:21BK021)的阶段性成果。
202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邹城市两孟南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主体年代是西周早中期,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陶、石、骨角器,以及铜硫渣、残铜块、废弃炉壁等冶铸相关遗物。两孟南遗址发掘为鲁中南地...
关键词:邹城市 两孟南遗址 西周时期 冶铸遗存 
汉代北京地区农业结构与特点——以路县故城遗址冶铸遗存浮选结果为例
《中国农史》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尹达 魏然 卜彦博 孙勐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现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部,是一处两汉时期的县级城址。为了解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工匠的饮食消费和生活状况,探讨两汉时期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特点,2020年对该遗址涌翠西路地点冶铸遗存开...
关键词:路县故城遗址 汉代 冶铸遗存 北京地区 小麦  
古代冶铸技术在交互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以安徽博物院“铸客来了一一文物冶铸盲盒”为例
《艺术博物馆》2024年第4期60-67,共8页王淡春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CX180)阶段性成果。
为推动古代科学技术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公众对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认知,本文提出以交互性文创产品的方式,将设计的中心从以“物”为主的产品转向以“人”为本的体验,从而帮助使用者在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得到更高层次的情感联结。本文探讨了...
关键词:古代青铜冶铸技术 交互性文创 铸客来了 
汉代黄河流域冶铁业发展研究
《文物天地》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阎书广 张晓瑜 
两汉时期随着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生铁冶铸技术得到空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两汉时期铁官近70%设置在黄河及黄河支流上。近年来,黄河流域40余处汉代冶铁遗址被发现、发掘,呈现出遗址规模大、生产设施齐全、冶铁技术领...
关键词:黄河流域 两汉时期 冶铁文化 古荥冶铁遗址 生铁冶铸 
春秋战国 中国青铜冶铸业的第二个高峰
《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22期27-35,共9页郭晔旻 
春秋、战国在我国历史上统称为东周。这一时期,中国的青铜手工业在商代与西周发达的冶铜业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中国青铜器冶铸业的第二个高峰。辉煌的延续俗话说,眼见为实。从考古发现看,进入春秋时期后,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
关键词:中国青铜器 安徽寿县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 下寺楚墓 蔡侯 出土青铜器 冶铸业 
肖仙梵之身,夺上清之魄——从《天工开物·冶铸》看古人的智慧与想象
《现代阅读》2023年第22期26-27,共2页山海有静 
物自天生,工开于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多项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走进《天工开物·冶铸》,既能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冶...
关键词: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手工业生产 明朝中叶 金属冶炼 宋应星 铸造技术 科学技术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冶铸区2019年发掘简报被引量:1
《考古》2023年第6期46-73,F0002,共29页 路国权 李凤翔 王青 高雪洁(执笔/拍摄) 吕海路 刘舰 陈孔利(绘) 边荣伟(拍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反思与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CKG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邾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2&ZD248);山东大学“青年交叉学科群体项目”(项目编号2020QNQT018)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发掘的邾国故城遗址冶铸区,主要为战国和汉代遗存。战国时期遗迹有浇铸坑、灰坑、水井等,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和大量陶范等与冶铸有关遗物。汉代遗迹有灰坑、水井,出土陶器、铜器、铁器和铜钱等。铸铜遗存属战国早期,其发...
关键词:山东邹城市 邾国故城 铸铜遗存 浇铸坑 战国早期及汉代 
简析商王朝在长江中下游的青铜产业格局
《西部考古》2022年第2期121-128,共8页赵丛苍 刘轩声 
商时期长江中下游的青铜产业格局,与中原王朝对南方的经略模式及矿产资源的获取体系等方面密切相关。殷墟一期及以前,商人可能直接介入了赣北铜岭铜矿的开发,而鄂东南铜绿山铜矿的开发利用受到商文化地方中心的间接干预相对较大。此时...
关键词:商王朝 长江中下游 采冶铸 殷墟一期 
陕甘宁地区宋至清冶铸宗教遗物所见“金火匠人”初步研究被引量:1
《敦煌学辑刊》2022年第3期98-118,共21页魏文斌 朱思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石窟寺类文化遗产价值研究”(16XKG006)
“金火匠人”这一称谓在明清时期的金属遗物上相当常见,是一类掌握金属冶铸技术的民间工匠,陕甘宁地区现存有较多铸有金火匠人信息的铜、铁佛道教遗物,从这些铭文中,可一窥金火匠人的流动范围、组织形式、金属铸造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金...
关键词:金火匠人 陕甘宁地区 冶铸佛道教遗物 冶铸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