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思

作品数:207被引量:20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崔云伟潘水萍邓俭徐君毛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知觉、自由与他者: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无姓之人》的存在之思
《艺术研究快报》2025年第1期8-12,共5页王涵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场所。《无姓之人》是一部由雅克·范·多梅尔执导的科幻爱情电影,其中蕴含着对“自我存在”命题的思考,无论是影片对身体知觉的高度肯定、主人公在不同生命轨迹下对“自由...
关键词: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 存在 知觉 身心含混 《无姓之人》 
田园牧歌与存在之思——《渭川田家》与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生态话语之比较分析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年第4期189-192,共4页成敏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美润德——美育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之建构与实施”(项目编号:HNJG-2023161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渭川田家》与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之比较分析”(项目编号:SYXY202407)。
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提出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中国诗人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和英国作家托马斯·格雷的诗歌《墓园挽歌》,可以发现二者虽然整体基调与价...
关键词:田园牧歌 存在之思 《渭川田家》 《墓园挽歌》 生态话语 
真幻交叠下的存在之思——论张存学长篇小说《白色庄窠》的“螺旋式”叙事结构
《西部文艺研究》2024年第6期75-80,共6页雷燕 
作为小说架构的重要基石,叙事结构既影响故事情节的组织形式,又是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的重要介质。张存学的长篇小说《白色庄窠》打破传统线性叙事,采用“螺旋式”叙事结构,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与回溯式叙事方法来实现时间维度的错位与延...
关键词:《白色庄窠》 “螺旋式”叙事结构 存在之思 
元宇宙时代人的存在之思——灵茶树《元宇宙:重生进化路》读札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34-38,共5页荀利波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基本状态与价值”成果(项目编号:2023J1004)。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新突破,使元宇宙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掀起新热潮。灵茶树的《元宇宙:重生进化路》是一部体现出敏锐时代触觉的讲述元宇宙故事的网络科幻小说,它以文学想象艺术化构建人在元...
关键词:网络文学 灵茶树 元宇宙 
探析海德格尔的前期存在之思——基于《存在与时间》视角
《哲学进展》2024年第8期2131-2136,共6页吴潇雨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把“此在”作为追问人“存在”的可能性。传统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存在”问题,“此在”对“存在”的追问内在地就包含着理解和解释,但“存在”唯有通过能追问存在意义的“此在”来揭示和澄明。海德格...
关键词:此在 “存在”的可能性 向死而生 此在分析论 
兰亭的存在之思——评刘墨新作《永和九年·赴一场兰亭之约》
《中国书法》2024年第7期206-207,共2页皮佳佳 
刘墨新作《永和九年·赴一场兰亭之约》兼具历史学、艺术学和哲学维度,深入历史原境研究王義之书法及其所处的时代,以扎实的史料探究王義之人生及艺术中多个历史问題,在文本细节和书法点画中还原王義之的艺术内殖,带着人文溫度阐发魏晋...
关键词:王義之 书法 生命 
勘误
《影视制作》2024年第6期70-70,共1页《影视制作》杂志编辑部 
《影视制作》2024年5期刊发的《“此在”在世:<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的存在之思》一文中作者信息应为:山东艺术学院何佳。特此更正。
关键词:山东艺术学院 作者信息 影视制作 双重生活 存在之思 
臧海英诗歌的空间书写与存在之思
《百家评论》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张厚刚 谢萱 
臧海英作为70后诗人的杰出代表,已出版《战栗》《出城记》《一个声音离开了合唱团》三部诗集,并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诗刊》年度“发现”新锐奖等。她诗中的空间建构大致可分为乡村空间、城市空间、身体空间等,这些诗歌空间适切于...
关键词:臧海英 70后诗歌 空间书写 存在之思 
“此在”在世:《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的存在之思
《影视制作》2024年第5期109-112,共4页何佳 
“此在”①应该本真地活,怀揣孤独感,抱持畏,伴随着沉沦,敬畏着死亡,自由而荒诞地在世。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即“此在”在世的四种生命体验——孤独、畏、沉沦、死亡为切入点,讨论《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在宿命论的基调...
关键词:“此在”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 孤独  沉沦 死亡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被引量:1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赵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尼采哲学、现象学与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编号:21B2X016);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编号:202306010340)。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关键词: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主体性哲学 存在之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