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文学

作品数:33被引量:4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段从学李文平李怡张全之靳明全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北方论丛》《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陈瘦竹的“小城”时光与戏剧转辙——从新见《声价》手稿本讲起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56-71,共16页史峻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4CZW095)。
1943年小说《声价》写就后,剧人陈瘦竹在文艺创作上一途封笔,全面转向戏剧批评与研究。从馆藏《声价》手稿本及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档案入手,可以管窥、再现陈瘦竹创作之际的小城生活情状,以及其小说向戏剧过渡的文体之转辙。陈瘦竹封笔之...
关键词:陈瘦竹 《声价》手稿 戏剧转辙 经济视角 大后方文学 
抗战时期成渝文化圈的“双城”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5期200-210,共11页苟健朔 周维东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建构理念,为理解成渝文化关系打开了新视野。使用“成渝文化圈”的说法,意在突破“巴蜀文化”对于成渝文化关系的理解范式,突出现代以来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客观事实,增进学界...
关键词:大后方文学 成渝文化圈 双城 成都 重庆 
1940年文协座谈会与大后方文学观念变迁
《中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152-160,共9页蓝善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学编年史”(19BZW127)。
在1940年举办的"一九四一年文学趋向的展望"等座谈会上,文协作家对战时的一些文艺创作及其理念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其一,文艺自身的艺术追求与作为战时宣传武器的有限性获得了一定的共识。其二,经过文艺创作的实践,抗战文艺的语言形式也...
关键词:座谈会 大后方 文学观念 变迁 抗战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大后方文学转型被引量:4
《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144-152,共9页廖海杰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抗战大后方经济生活与文学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CZW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40年前后,抗战大后方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在这一变局中,作家所属的文人阶层相比战前经济地位变化最大,有着强烈的被剥夺感,由此带来的文化心理变迁促成了大后方文学的转型。经济生活问题的凸显,使作家们将目光由想象的前线移回现实的后...
关键词:战时经济生活 大后方文学 文学与经济 
大后方文学研究综述:现状、概念及边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46-51,128,共7页蓝善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学编年史”(19BZW1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团队项目“民族国家文学研究”(SWU1709103)。
大后方文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的简称。学界对大后方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文学史编纂、各体文学、文学组织、文学刊物、文学活动等方面。基于此,进一步拓展研究路径、开拓研究视野则是推进大后方文学研究出新拓深...
关键词:大后方文学 抗战 综述 概念 边界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 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6期96-97,共2页段从学 
突如其来的战争和灾难,国破家亡的惨痛经验,的确让抗战时期的文学里一度弥漫着“无尽的苍凉旷野”,充满了在旷野上苦苦跋涉着,寻找着归宿的“流亡者”。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和思考的深入,这似乎无穷无尽、毫无希望的苦役之路、逃亡之路,却...
关键词:中心意象 流亡者 大后方文学 国破家亡 苍凉 逃亡 抗战时期 旷野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被引量:6
《学术月刊》2019年第7期128-137,共10页段从学 
西南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团队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大后方文学对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方式的想象和书写,使"路"成为此期文学鲜明的中心意象,在抗战时期中国"国家共同感"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路"的联结性功能,不仅把"现代中国"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空间整体,还通过这种空间同一性打通了...
关键词:抗日战争 大后方文学  国家共同感 现代性 人类学 
抗战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评王学振新著《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片论》被引量:4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64-66,共3页靳明全 
“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的中华文学在民族危难与奋战之际特殊境况下的薪火传承,也是中国作家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一种斗争武器;不仅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的展示。...
关键词:抗战文学研究 抗战时期 大后方文学 中华民族精神 世界文学史 王学 中国文学 民族品格 
抗战时期贵州历史事件与文学书写被引量:1
《前沿》2012年第24期180-181,共2页谭琳妃 颜同林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大西南文化与贵州20世纪新诗研究"(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112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方言入诗资料整理与研究"(编号11XZW012)阶段性成果
抗日战争时期,"二四"之难与黔南事变是贵州本土直面日军而发生的历史事件,它既带给了当地民众各种战时苦难,又给转徙大西南的各类文化人植入创伤体验。基于挖掘整理档案、原始报刊史料,可以部分复原文学书写与此类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抗战时期 历史事件 贵阳 大后方文学 
抗战烽火中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
《红岩春秋》2012年第5期157-160,共4页郝明工 
1937年后,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政治、文化中心均由东向西转移,在大后方形成了陪都重庆这一文学中心。在重庆,文学期刊如百花绽放,不仅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且涌现了一批包括《抗战文艺》在内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
关键词:陪都重庆 文学期刊 抗战文艺 烽火 中国抗日战争 1937年 大后方文学 文化中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