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

作品数:1589被引量:1939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林忠军刘大钧梁韦弦廖名春唐纪宇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吉林大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易传》的“和合”思想
《美术大观》2022年第12期4-23,共20页陈恩林 
2023年1月28日,“和合中国”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圆满落幕。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国内22家单位协办,是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的特展...
关键词:中共辽宁省委 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文物局 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传统文化 《易传》 特展 精神标志 
《易传》之“错杂”与人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1期226-233,240,共9页姜勇 刘美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YJA760023)。
《易传》中遍布着的“错杂”观念,是“文”的精神的体现。《易传》以“错杂”释“文”,不仅意味着充实丰富、开放包容,反对单一纯粹;而且它对异质共存的肯定还为“文”注入了相济相推的动力,促成了“文”的活动性与生命感,从而使之超越...
关键词:《易传》  错杂 富有日新 
《周易》是中国古代成熟的哲学著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35-52,共18页陈恩林 
《周易》源于上古氏族社会的伏羲氏用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图形,用以沟通天地、比类万物,是万物有灵时代的通灵工具。至夏商周三代,作《易》者用"八卦因而重之"构建了《易》学的卜筮体系,但大要仍在巫史文化之范畴。春秋时期《易》学理性...
关键词:《周易》 《易传》 万物有灵 巫史文化 理性 哲学 
《庄子》“堕肢体”新解兼及“庄”“孟”之思想交锋
《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王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百年屈学问题疏证"(11YJC751086)的阶段成果
《庄子》书中"堕肢体"一语,旧解多误。其实,它反映的是道家的"贵身"思想,是直接针对《易传》、《孟子》等儒家反安佚四肢的思想而发的,这就证明庄子与孟子确有思想上的交锋。历史地看,庄子"堕肢体"的思想,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华夏民族性...
关键词:庄子 孟子 《易传》 屈原  
论《易传》的人性善恶统一说被引量:3
《周易研究》2014年第5期11-17,共7页陈恩林 
《易传》的人性论是善恶统一论。天地虽赋予人类善质,但天地自然之道有吉凶,有和合与不和合,所以天地赋予人善质的同时,也赋予人凶质、不和合之质,此即人之恶质。《易传》是阴阳对立统一论者,认为天地万物有吉就有凶,有福就有祸,有善就...
关键词:《易传》 人性论 阴阳对立统一 天人合一 
取类感通与心物感应——从心物关系论《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接受被引量:2
《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176-181,共6页窦可阳 李小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2AZD013);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033)
虽然《周易》与《文心雕龙》的比较研究早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但专就《文心》中情与言、物与情、心与言等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而联系周易来谈的还不多。实际上,以上几组范畴对《文心》对《周易》的接受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每当前述几...
关键词:《文心雕龙》 周易 接受 
再论刘勰的“自然之道”被引量:2
《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88-92,共5页窦可阳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QY004)
《易传》以整齐有序而又变动不拘的卦爻体例展现了它对于生命的体验,它正是刘勰"自然之道"的美学来源。以往各家对原道的阐析可归结为"生成论"与"本体论"两种,具体表现为对"自然之道"学派归属的论争。然而,刘勰所原之"道"并非简单地杂...
关键词:刘勰 文心雕龙 自然之道 易传 
论《易传》对《周易》神学卜筮体系的改造被引量: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120-126,共7页陈恩林 
《周易》本卜筮之书。经《易传》解读的《周易》称为经典易学;坚持卜筮方向的《周易》称数术易,亦曰江湖易学。《易传》全面改造了《周易》,要点有三:其一,改造《周易》的鬼神观念为阴阳矛盾变化状态;其二,改造《周易》占筮的蓍草神数...
关键词:《周易》 《易传》 易学 卜筮 哲学 
《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被引量:4
《东方丛刊》2008年第3期17-32,共16页张锡坤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易经传美学通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ZW014)
说到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给人留下至为深刻印象的是《易传》中的一段话:
关键词:中国美学 审美观照 《易传》 古代山水诗 文化渊源 山水画 
“物”的上古文化意涵——以《易传》为中心的观念考察被引量:3
《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55-59,共5页姜勇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022)
在上古时期,言"物"往往兼包了"事"。在礼乐文教的影响下,"物"既被礼收摄、又被礼归约,其结果是对"物"提出了"位"的要求。由孔子的"推",至《易传》的"通感",儒家万物一体同仁的思想规模已具。上古时期的"物"观念,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   通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