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群

作品数:9被引量:238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油菜胚状体油菜小孢子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作物学报》《遗传》《西北植物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8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年第3期197-201,共5页余凤群 傅爱汝 刘后利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应用甘蓝型油菜DH系保604为材料研究小孢子胚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在小孢子离体培养1~5d内,随培养天数增加,小孢子的存活率迅速下降。部分小孢子培养后出现细胞膨大和分裂,并沿2-细胞、""形3-细胞、多细胞原胚、胚柄球形胚、心形胚...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发生 细胞学 
甘蓝型油菜DH群体几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27
《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第3期44-48,共5页余凤群 金明源 肖才升 王蕾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构建了甘蓝型油菜(保604×Topas)F1代的DH群体,利用该群体估测了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角果密度、果长和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基因数目及基因间的互作方...
关键词:甘蓝型 DH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分析 油菜 
油菜小孢子胚发生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形态被引量:4
《西北植物学报》1997年第2期181-186,共6页余凤群 傅丽霞 刘后利 瞿波 金晓萍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分别研究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和胚状体的形态。单核晚期小孢子经培养后,具胚状体发生能力的细胞中央液泡消失,积累淀粉,含丰富细胞器。细胞分裂成二细胞至多细胞原胚后,细胞器更为丰富,但淀...
关键词: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发生 超微结构 胚状体 
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率的某些培养因素研究被引量:34
《作物学报》1997年第2期165-168,共4页余凤群 刘后利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转到固体培养基上可直接发芽成苗或继代1~2次后成苗。直接成苗率与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温度有关,与胚状体放置方式无关。(保604×Topas)F_2较DH保604直接成苗率高;1/2MS+0.1mg/L 6-BA较B_5+0.1mg/LGA_3利于胚...
关键词:油菜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小植株 
供体材料和培养基成份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327-332,共6页余凤群 刘后利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种F1代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小孢子胚产量(以每花药产生的胚状体个数表示)的影响。不同材料胚产量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12.86。通常,杂种F1代胚产量较品种(系)高。同一...
关键词:甘蓝型 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产量 
芸薹属植物未成熟小孢子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被引量:24
《中国油料》1994年第2期70-73,共4页余凤群 
从供体植株状态、取样、分离和培养方法、胚状体发生和小植株形成、再生植株性状表现等方面研究芸薹属植物未成熟小孢子培养技术。这一技术与诱变、基因转化、原生质体融合、性状遗传研究、育种方法结合,广泛应用于遗传和育种实践中。
关键词:芸薹属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单倍体 
小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第二代(R_2)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Acta Genetica Sinica》1990年第6期461-468,共8页余毓君 廖平安 普志 余凤群 
农业部农02及自然科学基金
本文从赤霉病抗扩展各过程,研究了小麦幼胚再生植株R_2代的抗性表现。R_2代抗性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较之F_2代,R_2代更具有发病慢、病情轻、抗扩展能力增强、发病速度上株系间差异显著等特点,并有可能出现低频率的高抗植株,这些高...
关键词:小麦 再生植株 赤霉病 抗性遗传 
甘蓝型油菜几个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被引量:95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第3期209-216,共8页余凤群 傅廷栋 
选用甘蓝型油菜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1个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与可育系比较,确定花药发育受阻的时期和方式。根据研究结果,将其雄性不育系分为三类:1.湘矮A,Po-aA,陕2A和7s-3A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没有分化形成花粉囊。2....
关键词:油菜 花药 雄性不育 细胞形态学 
小麦幼胚培养再生植株第二代若干性状的变异被引量:2
《遗传》1990年第3期4-6,共3页余毓君 普志 廖平安 余凤群 
农业部农02及科学基金
再生植株第二代(R_2)各性状如F_2代一样均表现为介于双亲的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均大于F_2代,超出F_2代变异范围的株率依性状而有所不同,从1.64—65.3%。R_2代各性状的遗传力较F_2有较大的提高。这些都反映了经体...
关键词:小麦 幼胚培养 性状变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