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源旺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般若学佛性空性乐论荀子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代史学刊》《孔子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第2期301-312,335,共13页张厚军 张源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研究”(项目号:20JD710027)的阶段性成果。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致力于国强民富的重要人物,受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观。张謇依据参与"壬午之役"的实践经验,洞察日本的侵略野心;秉承家国情怀,关注甲午战争,力主以战定和;愤慨于屈辱条约,提出做好...
关键词:张謇 日本观 近代中日关系 
荀子乐论与儒家乐论传统被引量:4
《孔子研究》2011年第6期25-30,共6页张源旺 
乐论是古代典籍中关于乐的论述,这种论述包含着关于文化艺术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立场,以及关于政治、道德伦理与艺术文化之关系的探讨。以荀子乐论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乐论旨在通过主体的艺术化生存在工具与价值、感性与理性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关键词:乐论 荀子 儒家 
天人关系的重建与原始儒家的终结——论荀子思想的人本向度被引量:1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01-106,共6页张源旺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作为原始儒家思想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整合,在这一根本前提下,无论是从道德主体的构建、伦理角色的确认方面,还是从制度化生存的实现方面,人的主体性价值都得到...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原始儒家 
僧叡般若学视域中的涅槃佛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3-15,共3页张源旺 
"实相涅槃"构成了解脱的最高境界成为由般若学向涅学发展过渡的理论先导。佛性论是涅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僧叡在深刻理解般若中观学的基础上,注意到般若学与涅学的相通之处,转向涅槃佛...
关键词:僧叡 般若学 涅槃学 佛性 
从传统民本、西方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嬗变——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4-28,共5页张源旺 张厚军 
文明的发展促进理论的嬗变。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对当代的发展观念仍然有不可或缺的影响;西方人本观念的积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奠基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唯物史观追求的目标;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支遁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交融中的学术史意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91-98,共8页张源旺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相互交涉和激扬的思想背景中,在与名士公卿交游清谈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名僧与名士双重特征的支遁在般若学上立即色义,在庄学上创逍遥义,在魏晋学术发展史进程中表现出过渡性的特征并成为关键性的一环。支遁即色义的理...
关键词:支遁 玄学 般若学 即色义 逍遥义 
先秦乐论的两种态势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9-14,共6页张源旺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
关键词:乐:道: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