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珍

作品数:32被引量:3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鄂伦春族文化认同摩苏昆少数民族史诗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品位·经典》《文学界(理论版)》《中国民族博览》《中国校外教育》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孟淑珍访谈录被引量:3
《文化遗产》2022年第2期151-158,F0002,I0001,共10页王丙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传承人简介:孟淑珍,女,鄂伦春族,1951年7月2日生,黑河市逊克县人。她醉心于文学创作,奉献于鄂伦春族“摩苏昆”的调查、传承与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1956年,孟淑珍随同家人搬迁至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她在鄂伦春族聚居地...
关键词:代表性传承人 鄂伦春族 摩苏昆 逊克县 黑河市 民族乡 国家级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活记忆与生态情感——以《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为例被引量:2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13-17,共5页王丙珍 
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方语言文学(DF-2017-10233);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NUB201606)。
当代非虚构写作是基于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审美体验、生活记忆、家园意识、生态伦理和情感的生命书写,规避人与自然环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立场,扬弃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一元观,以生存、生活、生命、生态、爱为核心,彰显作...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生活记忆 生态情感 审美救赎 《爱 遗落在森林和草地》 
从鄂伦春族史诗《英雄格帕欠》看狩猎民族的生态审美意识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年第1期155-160,F0003,共7页王丙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16BZW180)阶段性成果。
鄂伦春族史诗诞生于人类早期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与审美意识之中,承载鄂伦春人的宗教信仰、想象、情感与记忆,汇集狩猎民族的生存理念、生命体验、生活经历和生态思想。《英雄格帕欠》传承、传播且弘扬和谐共处之美、万物生命...
关键词:鄂伦春族 史诗 《英雄格帕欠》 生态思想 审美意识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文化的记忆、书写与传承——以《鄂伦春族文学作品选》为例被引量:1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62-69,共8页王丙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16BZW180);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民族说唱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LBH-Z15190)。
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以狩猎民族文化传统、个体的审美体验及生态审美观为核心,定位于民族身份与森林审美文化记忆、日常生活审美体验与绿色书写、生态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传承等层面,建构鄂伦春族现当代文学史。生态全球化视域下,鄂伦春...
关键词:鄂伦春族 生态审美文化 记忆 书写 传承 
记忆文化与跨文化书写——满族说部国家级传承人富育光访谈被引量:2
《满语研究》2020年第1期141-144,共4页王丙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6BZW180);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BH-Z15190)。
记忆是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回忆,承载民族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生活的维度和生命价值。人类历史离不开群体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记忆遗产。对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传承人的书写即为跨文化书写,以富育光先生为代表的满族说部传承人在传承...
关键词:记忆文化 跨文化书写 满族说部 富育光 
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向度与美学观照——国外萨义德政治美学思想研究述评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年第3期124-132,共9页吴铁柱 王丙珍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二战后德国国家文艺政策与德国美学理论博弈关系研究”(16ZWD02);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NUB201606)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萨义德以文化形态的小说为切入点,阐释美学对政治的态度、参照系、生活经验、文化抵抗运动和民族属性的影响与作用。就此,萨义德以东方主义为核心的后殖民批评建构西方叙事的政治美学分析模式。...
关键词:萨义德 后殖民主义 批评话语 主体政治 审美救赎 
传承鄂伦春族史诗,铸就民族文化灵魂——鄂伦春族摩苏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莫宝凤访谈被引量:2
《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9期27-28,共2页王丙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0);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项目“满-通古斯语民族说唱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项目编号:LBH-Z15190)阶段性成果。
鄂伦春族摩苏昆,即鄂伦春族史诗。鄂伦春语是其根基,主体的记忆和生命是其载体,狩猎生产、萨满信仰、森林生活是其文化生态语境,蕴含鄂伦春人敬畏自然、挚爱家园、勇敢坚韧、豪爽达观的民族精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莫宝凤终其一生为鄂...
关键词:鄂伦春族 史诗 生命 文化记忆 传承 
21世纪新诗砥砺前行:光之旋律,美之哲思——评纳兰的《纸上音阶》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0年第3期36-37,共2页王丙珍 
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143);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方语言文学”(项目编号:DF-2017-1023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XJW19023);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NUB201606)的阶段成果
当代青年诗人纳兰集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与诗歌评论于一身,可谓是"为诗而诗"之新人。纳兰的诗集《纸上音阶》以美学之问、信仰之求、哲学之思引领中国当代诗坛。在文化全球化视域下,文坛新秀奠定了当代诗歌的主体性、文化创意与哲理风格...
关键词:21世纪新诗   纳兰 《纸上音阶》 
全球化视域下的地方认同与空间想象——评黄大军《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
《品位·经典》2020年第1期1-2,70,共3页王丙珍 
西方的空间理论根源于古希腊哲学,国内的空间美学尚处于建构阶段。目前,鲜有从美学的学科视角展开对西方空间理论系统研究。美学视域下的西方空间理论研究有助于整合与借用西方理论资源,可以推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此项研究具有重要的...
关键词:全球化 地方认同 空间想象 
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生态审美之维——以田犁散文与诗歌集《爱,遗落在森林和草地》为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11期5-7,16,共4页王丙珍 连国义 
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143);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地方语言文学”(项目编号:DF-2017-10233);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NUB201606);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XJW19023)的阶段成果
生态全球化视域下,作家作为拥有公共话语权的审美个体有责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田犁的非虚构写作扎根于北方的森林和草地,在自我与自然、文化与环境、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之间建构生态审美之维,渗透了唯生态与生命至上的创...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生态美学 田犁 《爱 遗落在森林和草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